2008年黄河调水调沙,自6月19日开始,至7月3日结束,历时14天,为历次调水调沙流量最大的一次。据此回答下面几题。
黄河调水调沙是通过“人造洪峰”将泥沙带入大海,其利用的外力作用主要有
①流水侵蚀作用②流水搬运作用
③流水溶蚀作用④流水沉积作用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黄河调水调沙多选在汛期来临之前,是因为
A.此时黄河水量最丰富 |
B.可为汛期防洪留出足够的库容 |
C.此时黄河河水含沙量最大 |
D.此时黄河下游河段需水量最大 |
综合治理黄河,除调水调沙外,还需要采取的治理措施包括
①中游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
②下游加固大堤,清理河道
③防治水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④建立水利枢纽,合理调节水量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田纳西河流域早年由于水土流失、洪涝频繁、人口稀少等原因,导致经济水平低。
材料二:位于金沙江下游的向家坝水电站于2006年11月26日开工。长江干流上游宜宾(四川)以上称金沙江,流经青、藏、川、滇四省区,水能资源丰富,富集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读田纳西河流域气候资料图以及其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图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形特征是 。
根据图一分析,田纳西河的主汛期出现在 季节,原因是 。
借鉴田纳西河流域的水电开发经验,金沙江水能开发也采取梯级开发的形式,试分析金沙江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向家坝电站建成后,中国政府计划在此地密集投建炼铝和化学等重工业区,试分析原因?
从生态角度简要分析金沙江水能开发中要注意的问题。
以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位于田纳西州)和田纳西大学为基地的田纳西技术走廊是美国的一个高技术中心.总部设在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VA),美国投放到日本广岛、长崎的原子弹即在此研制的。回答:
19世纪后期对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造成的后果叙述错误的是
A.长期的棉花种植,造成土地退化 |
B.由于人口较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大 |
C.矿山开采,植被破坏,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 |
D.炼铜工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
田纳西河两岸能够形成一条“工业走廊”,主要得益于
A.丰富的矿产资源 | B.旅游业的带动作用 |
C.便利的航运条件 | D.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 |
如图所示,某村五十年前位于海岸边,但现今远离海岸线。读图回答:
1.加速海岸线产生此种变化的人为因素最可能是
A.在河流上游兴建水库 B.在河流沿岸设置砂石场采砂
C.砍伐森林,减少山坡的植被 D.超抽地下水,造成地面下陷
2.该村关于沿海滩涂的开发利用措施不合理的是
A.发展旅游业 B.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C.大面积种植水稻 D.发展水产养殖业
案例探究:黄河流域的开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8年7月3日,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调整为1500立方米每秒,这标志着2008年黄河调水调沙正式结束。
材料二 新华网西宁2008年10月9日电“十一五”期间国家及青海省重点工程和标志性工程拉西瓦水电站建设已进入冲刺阶段,首台机组将于明年上半年并网发电。
材料三 黄河流域示意图
图3一20
1.在黄河的源头地区,不存在的环境问题为
A.长时间断流 | B.草场退化、沙化严重 | C.众多的湖泊萎缩 | D.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
2.在图中标出黄河调水调沙关键工程一一小浪底水利枢纽的位置。
3.从图中可以看出黄河上游水利枢纽很多,试分析黄河上游实施梯级开发的有利条件及对下游的有利影响。
4.此次调水调沙首次实施了生态调度,试分析黄河调水调沙对人海口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阅读长江三峡和阿斯旺工程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3一19
材料二 长江三峡和阿斯旺工程比较
|
三峡工程 |
阿斯旺工程 |
|
坝址水文条件 |
年径流量(亿立方米) |
4510 |
820 |
平均含沙量(千克/立方米) |
1.2 |
1.6 |
|
年输沙量(亿吨) |
5.3 |
1.34 |
|
库区水量损失 |
库面蒸发损失很小,出水库水量仍约4510亿立方米 |
年蒸发损失约100亿立方米,加之用水量增加,出水库年水量减为570亿立方米 |
|
入海水量(亿立方米) |
建成前 |
近10000 |
330 |
建成后 |
近10000 |
18~60 |
|
出库泥沙 |
建库初十年,每年约有1/3左右的泥沙下泄,以后下泄泥沙量逐年增多,90年后每年约90%泥沙出库 |
建库后进入三角洲的泥沙量仅200万吨~500万吨,百年以内泥沙基本淤积在水库里 |
(l)在图中用“//”标出长江三峡工程的位置,从图中看该工程位于长江____游。
(2)试从气候条件和水系条件分析流经三峡工程的年径流量远高于流经阿斯旺工程的年径流量的原因:
①气候条件:三峡工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斯旺工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水文条件:三峡工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斯旺工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斯旺工程建成以后,导致海岸线退缩,请根据表中信息分析其原因。
(4)三峡工程在解决库区泥沙淤积方面采取的应对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关于三峡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组合正确的是
A.2006年川渝大旱——水库蓄水改变区域小气候 |
B.物种减少一一水库蓄水淹没部分低洼地区 |
C.植被严重破坏——移民安置开垦耕地 |
D.土地盆碱化——大坝以下地下水位下降 |
《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是长江的第一份整体“体检”报告。报告显示:长江面临的水问题主要表现在水资源利用程度不高,防洪减灾形势依然严峻,水质呈整体恶化趋势以及水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任重道远等方面。据此回答8一10题。
造成长江的水资源利用程度不高的原因包括
A.流域内利·技发达,水资源利用少 |
B.国家的宣传力度大,人们的节水意识强 |
C.长江水量充足,供远远大于求 |
D.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流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 |
造成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不包括
A.长江沿岸的排污量增大,水质恶化,影响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
B.三峡等工程建设破坏了水系的连通性,影响了生物的洄游 |
C.流域内的过度捕捞,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
D.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实施使长江水量减少,净化能力下降 |
为保护和改善长江下游的生态环境,我们应
①合理规划沿江产业
②减少污水排放,保护长江水质
③加强管理、依法治水等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②③ |
读下图,回答2一4题。
图3一16
结合图示关于三峡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三峡水库属于峡谷型水库,长度、深度大 |
B.坝址处于我国地势的二、二级阶梯交界处 |
C.巨大的工程建设规模形成了上百万的移民,移民的妥善安置是该工程成败的关键 |
D.相对于三峡工程产生的巨大综合效益而言,带来的不利影响可忽略不计 |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长江的荆江段(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形成“地上河”,其成因为
①该地区处于地形转换位置,河流落差变小
②江水流出峡谷进人平原,河道变宽
③上游地区尤其是山区大量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严重
④降水集中于春夏两季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对长江洪水起到巨大的、天然的调蓄作用,该作用的示意图(实线表示没有湖泊调节或调节作用小,虚线表示洪水受到湖泊明显调节以后的情况)正确的是
图3一17
读田纳西河干流梯级开发示意图3一14,回答(1)一(3)题。
图3一14
(l)田纳西河能实现梯级开发的条件是____________。
(2)田纳西河干流共修建了____座大坝,对航运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田纳西河流域在土地利用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进行治理?
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非常重视流域内各地区的农业发展,以下农作物符合因地制宜的是
①坡地——果树、蔬菜
②平原——温室蔬菜
③山地——植树造林,发展林业、畜牧业
④电厂附近——玉米、棉花、大豆
⑤水库一一发展渔业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①③⑤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田纳西河虽属密西西比河水系,但不是密西西比河的一级支流 |
B.田纳西河是密西西比河的支流,但不属于密西西比河水系 |
C.田纳西河流域大部分在密西西比平原,下游小部分在阿巴拉契亚山区 |
D.河流的支流主要出现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 |
读图3一12,完成1、2题。
图3一12
乙河流域主要位于
A.盆地地区 | B.平原地区 | C.温带草原气候区 | D.热带季风气候区 |
下列关于甲河、乙河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河的流量比乙河丰富 |
B.甲河的流域面积比乙河小 |
C.甲河的汛期出现在夏季,乙河的汛期出现在春季 |
D.甲河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乙河水流平缓,航运便利 |
备受关注的中国第三大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位于金沙江上)于2008年12月底实现大江截流,各项目正顺利进行。据此完成9一11题。
图3一13
金沙江干支流水能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未得到充分开发,其主要原因是
①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难度大
②该区能源需求量小
③可能诱发地震等自然灾害④移民难度大
A.①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向家坝水电站选在12月底截流的原因是
A.工程计划安排,无特殊原因 |
B.此季节气温相对较低,利于工人施工 |
C.避开鱼类的洄游期 |
D.此季节河流流量小,水量小便于施工 |
该水电站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可能有
A.库区降水变率增大 |
B.库区水质变差 |
C.诱发大型的山崩、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
D.生态环境恶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