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和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R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水位季节变化十分显著。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R湖的重要价值。
(2)从图中可看出,该地区洪泛区面积广大,分析当地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图中主要山脉的走向,并说明判断理由。
(2)图中阿勒泰地区春季多洪水,分析其成因。
(3)每年11月份初雪前后,当地的牧民会将牲畜安全转到冬季牧场。说明当地冬季牧场的选址条件。
下图是某地区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 )
A.鼠害 | B.旱灾 |
C.洪涝 | D.寒潮 |
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 )
①完善城市功能区划 ②调整产业结构 ③人口外迁
④房屋加固 ⑤组建志愿者队伍 ⑥避灾自救技能培训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⑤ |
C.①④⑤⑥ | D.③④⑤⑥ |
为了减轻未来可能发生的强烈地震造成的损失,断裂带附近的城市制定建筑防震标准应该要考虑
A.震级 | B.震中距 |
C.烈度 | D.震源深度 |
泥石流是我国一种多发的地质灾害,常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一批地理工作者对我国华北某山区进行泥石流危险性评估,划定了该区泥石流的高危区、中危区和低危区分布范围。
(1)该地区泥石流哪几个月份发生的概率比较高?为什么?
(2)判断图中①、②、③所示区域,哪一个是泥石流高危区,并说明理由。
图为“我国冬季某日某天气系统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M天气系统为________。此时甲、乙两地中,最有可能出现降水的是________地。
(2)当M天气系统经过丙地时,丙地的天气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冬春季节,M类型天气系统活动频繁,常给我国带来的主要自然灾害是_________。为减轻这种灾害造成的损失,农业生产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灾害与防治
2015年1月27-31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入冬以来最大范围低温雨雪天气过程,局地降水量超过25毫米,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以及湖南北部、贵州中部等地最低气温低于0℃,江苏、安徽、湖北和湖南等省遭受低温冷冻和雪灾。
说明大范围低温雨雪天气的成因、对交通不利影响及采取的防御措施。
【自然灾害】
下图示意某次台风期间某岛降水量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指出台风在甲乙两地诱发的不同自然灾害,并说明甲地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
(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冬春季节,频繁南下的冷气团造成有些地区近地面气温低于0℃,而上层气温仍然高于O℃,使得上层云中的水滴一直保持液态。当雨滴落入近地面空气层后冷却,并在较冷的地表物体上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气象学上称为“冻雨”。
材料二 2011年1月2~3日我国冻雨区域预报图,图中A省是我国冻雨出现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省份。
说出冻雨的主要危害,并从天气系统和地形两方面分析A省冻雨多发、持续时间最长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冷冻灾害是指气温骤降在0℃以上的相对于农作物的低温而形成的冷害和气温骤降在0℃以下造成冻害等两大类灾害的总称。
材料二:1954年~2008年我国冷冻灾害频次分布图。
(1)据图写出我国冷冻灾害空间分布的总体特点。
(2)应对冷冻灾害,可采取哪些防灾减灾的措施?
(3)北方冷冻灾害多发生于秋季和春季,南方冷冻灾害多发生于冬季,试分析其原因。
【自然灾害与防治】
自12世纪起,黄河夺淮入海,使淮河失去出海口,淤塞了中下游河道。淮河干流中下游约800公里长程,落差仅22米。下游聚水盆洪泽湖湖底,比中游干流重点城市蚌埠河底高出2米多。淮河流域“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无雨旱灾”的局面,是一条难治之河。
读图,回答问题。 根据材料分析淮河治理困难的自然地理原因。
(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下图为某大河流域及河段平均流量统计图。
说明该河流易发生洪水泛滥的季节及自然原因。
【地理—自然灾害防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霜冻是指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甚至死亡的现象。春季最后一次霜冻出现的日期称为终霜冻日。下图示意我国某省等高线和终霜冻日分布。
(1)归纳该省终霜冻日的空间分布特征,简述主要影响因素。
(2)请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帮助当地农民减轻霜冻灾害。
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冻害发生频次等值线分布图。
材料二:华北地区是我国秸秆产量最大的地区,近年来,河北等华北省份的秸秆产量不断提高,同时该地区的水资源消耗逐步增加,水资源环境趋于恶化。下列两图示意2012年河北省用水量结构和华北地区秸秆类型结构。
(1)M地为我国的冻害中心之一,分析该冻害中心的形成原因。
(2)分析华北地区以玉米、小麦类秸秆为主且总量大的原因。
(3)从水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分析华北地区秸秆产量增加易引发的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