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国某地区日雨量等值线与泥石流分布图”,回答小题。
与图中泥石流分布点密度关联度不强的事物是( )
A.河流 |
B.公路 |
C.降雨量 |
D.地形 |
图中泥石流分布最密集的地方 ( )
A.日降雨量最大 |
B.位于平原地区 |
C.植被覆盖率高 |
D.日温差较大 |
图中反映的自然灾害是
A.泥石流 | B.地震 | C.干旱 | D.洪涝 |
下图为我国洪灾危险程度区划图,以下因素中与洪灾危险程度关系最密切的是
A.降水强度和降水量多少 | B.地势高低 |
C.城市化水平 | D.植被覆盖率 |
PM2.5的沉降速度较慢,自然沉降效果有限,会长期漂浮在空中。2013年3月10日,成都市空气质量和能见度持续下降,至3月10日中午12时,全市各监测点可吸入颗粒物(PM10以下的颗粒物)浓度均已超过1000微克/立方米,致使空气质量重度污染,使成都成为全国最“霾头苦干”的城市。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题。
下列说法中不是主要造成成都市雾霾天气的原因是:
A.风力较大,扬起地面尘土,造成可吸入颗粒物不易沉降 |
B.冷空气活动弱,未形成大范围内有效降水 |
C.来自西北地区的浮尘天气对成都的空气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
D.自2013年春节至3月10左右均未有有效降水 |
随着广西西江航运干线船闸正式通航,西江干线正逐渐成为“水上高速公路”。读下图,完成小题。
船闸建成前,限制西江干线成为“水上高速公路”的主要原因是( )
A.能源短缺 | B.河流结冰期短 |
C.市场需求量小 | D.河流落差大 |
西江下游地区为控制当地的洪水灾害,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发展水电,开采矿产 | B.开发旅游,兴建大坝 |
C.发展林业,改善气候 | D.加固大堤,疏浚河道 |
旱灾是我国范围最广、历时最长、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我国冬麦主产区的抗旱保苗工作中,气象部门曾数次提醒农民谨慎浇灌,当时主要是担心
A.盐碱地面积会增加 | B.气温偏低导致冻害 |
C.地下水位变化过大 | D.水源不足造成浪费 |
对我国干旱季节分区的正确认识是
A.东北地区以夏秋连旱为主 | B.华北地区为全年干旱区 |
C.江淮地区以伏秋连旱为主 | D.西南地区为四季无旱区 |
中新网哈尔滨8月15日电,截至2013年8月15日8时统计,5月中旬以来黑龙江省因洪涝、风雹灾害共造成453.6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20亿元人民币。相关部门在分析洪涝灾害的影响范围,确定救灾物质调配的最佳应用技术是( )
A.GPS | B.GIS | C.RS | D.数字地球 |
下图为“我国寒潮路径及等次数线分布图”。据此回答小题。
对图示寒潮出现次数空间分布规律,描述正确的是 ( )
A.自东北向西南递减 |
B.自西北向东南递减 |
C.从乌兰巴托至南昌一线向左右两侧递增 |
D.从西安向成都递增 |
与西安相比,成都受寒潮影响较小的原因是 ( )
A.地势高,寒潮影响不到 |
B.北部有山地阻挡 |
C.纬度较低,寒潮难以到达 |
D.亚热带气候区,气温较高 |
2013年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干旱。读下图回答:在发生重、特旱的地区,此时期最可能出现( )
A.滑坡 | B.沙尘暴 |
C.森林火险 | D.土壤盐碱化 |
读某日我国地质灾害指数和限电指数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若图1中所示现象同时出现,最有可能发生的季节是
A.春季 | B.夏季 | C.秋季 | D.冬季 |
地质灾害指数和限电指数较高的地区,天气分别最可能是
A.沙尘暴、寒潮 | B.暴雨、高温 | C.干旱、台风 | D.暴雨、低温 |
读“2006年11月7日(立冬)我国大陆部分各地季节状况图”,回答题:
此时由西南到长江以南地区形成大范围降雨,其形成原因最可能是
A.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 B.锋面在附近活动 |
C.山地抬升偏北风 | D.受台风登陆影响 |
这种天气系统控制下,在西南地区最有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是
A.泥石流 | B.地震 | C.洪涝灾害 | D.水土流失 |
中国历史上蝗灾频繁,但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大力治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蝗区大为缩小。但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一些地方生态环境的退化,很多地方蝗灾死灰复燃,新蝗灾区不断出现。据此回答题。
近几年,我国北方蝗灾十分严重,与其相关的另一种灾害是
A﹒寒潮 B﹒干旱 C﹒雷雨 D﹒洪涝
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差异大 | B.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
C.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 D.夏季风强弱和进退的迟早不同 |
人工气候室提供了模拟自然的环境,它是农业研究、品种培育必不可少的硬件设施。为提升南方水稻的抗灾能力,在品种培育时人工气候室需模拟的南方气象灾害有( )
①洪涝 ②滑坡 ③台风 ④沙尘暴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