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
宇宙中的地球
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
天体及天体系统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太阳系及八大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的结构及太阳活动的类型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自转的特征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及计算
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速度
黄赤交角的概念及图示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人类宇宙观念的发展
宇宙探测
地球的普通性
晨昏线的判读及应用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大气的组成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运动的原因和风的受力分析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锋面系统与天气
气压系统与天气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天气图
保护大气环境的意义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意义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海水温度和盐度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洋流的概念和类型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
海洋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措施
地壳的物质组成
矿物和岩石的关系
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三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
板块构造学说和板块构造示意图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地壳物质循环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
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气候类型的判读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表现
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乡村和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形成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主要自然资源的特征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自然灾害类型、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灾害防治
新能源的开发
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开发利用现状
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人文地理
人口与城市
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城市地域结构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影响工业区位因素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其作用
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
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
互联网等电子传输手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城市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
金融和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全球性和地域性
环境问题的后果
环境问题的本质以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环境问题与人口、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与国情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
中国的领土组成
区域地理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含义
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发展阶段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环境问题的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流域开发建设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能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和城市化产生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大都市的区域辐射功能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
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
地理信息技术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常用地图投影及不同地图的特点和用途
遥感的基本工作原理
遥感图像在地图制作中的作用
遥感的主要功能
GPS的基本工作原理
GPS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
GPS在旅游领域中的应用
GPS在导航领域中的应用
GPS在军事、野外勘探等领域中的应用
GIS的基本功能
地图数字化的基本方法
GIS软件中建立数据表
GIS软件中改变图层显示的方法
GIS的查询方法
用GIS软件制作、输出专题地图
浏览网络GIS地图,查询有关信息
3S技术的综合应用
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的含义
宇宙与地球
宇宙
“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
恒星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意义
天球坐标系简图
星图
星空季节变化的基本规律
太阳系和地月系
太阳的圈层结构
太阳系的组成以及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
月球概况及其运动特征
月相图
月相变化规律
月相变化与潮汐变化的关系
地球的演化
地质年代的划分
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壳运动
不同地质年代的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简史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海陆分布及地表形态特征的原因
地表形态的变化
地表景观图
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征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海洋地理
海洋和海岸带
海底地形图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海洋开发
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
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风暴潮的成因及其危害与应对措施
海啸的成因及其危害与应对措施
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危害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海洋权益
内水、领海和毗连区的概念
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
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旅游地理
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旅游资源的内涵
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及其重要价值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
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
旅游点的选择和合理的旅游路线
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
旅游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旅游与区域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现代旅游的特点和要素
城乡规划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中外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
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城乡分布、规划
现代城市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
村镇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
如何实现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保护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城乡规划对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项目选址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城乡规划中工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规划中农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规划中交通运输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规划中商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规划中文化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
城乡人居环境的基本评价内容
房地产开发的地理区位因素
居住小区的环境特点与结构功能
商业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不同商业部门布局的特点与功能
不同的城市交通网络的特点
文化设施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自然灾害与防治
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台风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寒潮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干旱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洪涝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
自然灾害、防灾与减灾
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信息技术在灾害预测、灾情监测评估中的作用
自然灾害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环境保护
环境与资源
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非可再生资源耗竭采取的相应措施
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保护措施
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
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环境污染与防治、管理
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中国环境法规体系

下图为我国西藏局部区域防护林工程分布示意图。几十年前,图示区域被认为是西藏风沙最大的地方,如今,经过多年的植树造林工程,沿江沿河的防护林体系基本建成。数据显示,和30年前相比,图示区域大风天气年均减少32天。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图示区域的土地利用构成中,比重最高的利用类型是

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建筑用地

通过统计记录发现,近年来图示区域每年12月至次年3月常常形成沙尘暴发生源地,据材料推断该地区的沙源地最可能位于

A.高山荒漠带 B.河谷地带
C.高山草原带 D.交通沿线区
来源:2015届重庆高三二诊地理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读某大陆局部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均温等值线图,完成下列问题。

自然带沿①附近经线变化所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

A.水分 B.热量
C.地形 D.土壤

图中①、②两地分布的自然植被分别是()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热带雨林
C.热带草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该山地垂直自然带谱①、②、③、④中,可能出现

A.热带草原带 B.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雨林带 D.针阔混交林带

该山地南坡永久冰雪带下限的海拔高度比北坡低,是因为

A.北坡降水较少,积雪量少于南坡
B.南坡植被茂密,地面昼夜温差小
C.北坡气温较低,地面辐射强度小
D.南坡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
来源:2015届浙江省宁波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下图是亚欧大陆40°~50°N四地1月和7月气温距平值(该地气温与同纬度平均气温之差)和降水距平值(该地降水量与同纬度平均降水量之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关于四地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终年温暖湿润,适宜种植业的发展
B.②地夏季光热充足,雨热同期,有利于发展乳畜业
C.③地夏季高温多雨,光照充足,有利于种植业发展
D.④地气温年较差和降水季节变化大,农业气象灾害多。

上述四地中,自然带类型相同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肯尼亚山位于东非高原,是距离赤道最近的雪山。结合下图回答下面问题。

肯尼亚山最大降水量出现的海拔高度大约是

A.5000 米 B.3600 米
C.2200 米 D.50 米

该山地的水汽主要来自

A.太平洋 B.大西洋
C.西南季风 D.东南信风

.甲处所属的自然带是

A.热带雨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 D.热带荒漠带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下图表示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情况,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X、Y自然带向北延伸的原因可能是()

A.寒流影响 B.暖流影响
C.西风控制 D.季风活动

沿X—Y—Z景观变化及其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雨林—稀树草原—荒漠
B.落叶阔叶林一森林草原一荒漠
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舰律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下图为甲、乙两山脉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导致甲、乙两山垂直自然带类型差异的因素主要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坡度坡向 D.相对高度

甲、乙两山南、北坡雪线高度不同的原因分别是

A.甲山南坡为迎风坡,乙山南坡为阴坡
B.甲山北坡为迎风坡,乙山南坡为阳坡
C.甲山南坡为阳坡,乙山南坡为迎风坡
D.甲山北坡为阳坡,乙山南坡为背风坡
来源:2015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地理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和①处自然带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A.山脉迎风坡 B.大气环流
C.暖流 D.寒流

自然带①→②→③体现的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是: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下图为某大陆沿18°S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关于该剖面线两端洋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陆两侧的洋流性质和流向均不相同
B.大陆两侧的洋流性质不相同,但流向相同
C.大陆东西两侧洋流都为风海流
D.因纬度相似,大陆两侧近岸海水盐度大致相同

关于该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两地自然景观相似
B.①地西侧沿海与②地东侧沿海降水差异很大
C.①、②两地之间大部分地区是热带雨林植被
D.剖面线上的地形主要是山地和平原两种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下图为我国某地植被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该地

A.甲植被为山地草甸 B.聚落在河流冲积扇上
C.河流汛期短,冰期长 D.适宜发展立体农业

下列最能反映该地区自然景观特征的是

A.椰林树荫,水清沙白 B.蓝天白云,草原茫茫
C.山青水碧,烟雨蒙蒙 D.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来源:2015届山东临沂市高三5月模拟考试(二)文科综合地理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我国正在建设的两条“绿色长城”是(  )
①长城沿线的森林带②“三北”防护林
③黄河下游两岸的护堤林④沿海13000千米滨海防护林

A.①② B.②③
C.③ D.②④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读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范围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导致亚寒带针林在大陆东西两岸分布的纬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洋流 B.水分 C.地形 D.大气环流

亚寒带针叶林带气温年较差大,对其原因
分析正确的是

A.针叶林,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弱 B.距海远,受海洋调节作用较小
C.海拔高,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弱 D.纬度高,年内太阳辐射变化大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下图为我国唐朝高僧玄奘取经路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玄奘法师从长安出发向西到碎叶途中见到的植被依次为

A.温带荒漠—温带草原—温带森林
B.温带草原—温带森林—温带荒漠
C.温带森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D.温带森林—温带荒漠—温带草原

玄奘法师取经途中,发现甲、乙两地附近山脉高度有明显差异,对此描述和分析正确的是

A.甲地,山脉较高,板块挤压造成
B.乙地,山脉较低,板块张裂造成
C.甲地,山脉较低,流水侵蚀造成
D.乙地,山脉较高,风力沉积造成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2010年5月1日到10月31日,世界博览会在我国上海举行。挪威国家馆由15棵高低不一的挪威“松树”构成,场馆主题为“大自然的赋予”。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下列不属于“大自然的赋予”的是()

A.优美的峡湾风光和午夜太阳
B.丰富的石油和渔业资源
C.茂密的原始森林
D.酸雨危害严重

挪威的原始森林主要属于()

A.亚寒带针叶林和温带针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寒带针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肯尼亚山位于东非高原.主峰海拔5199米,是非洲距离赤道最近的雪山。读肯尼亚山降水量、蒸发量及植被垂直分带剖面示意图,完成以下问题。

肯尼亚山西北坡降水量最大的地方的海拔约是

A.5000米 B.3000米
C.2000米 D.1000米

关于该地区降水和湿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逐渐增加 B.西北坡降水量比东南坡丰富
C.山下草原的湿度大于山坡 D.东南坡湿度大于西北坡

图中甲处的植被类型是

A.热带荒漠 B.山地雨林
C.常绿硬叶林 D.落叶阔叶林
来源:2015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高考模拟考试(一模)地理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高中地理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