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8是某地海岸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为50米)。据此判断问题。
如果纯从避风的角度来看,图中四地比较适合建渔港的是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图内海岸出现海崖的地方,其海崖最大高度可能有
A.75米 | B.125米 | C.175米 | D.225米 |
“因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如图3(某段长城的景观照片)。结合相关知识,完成问题。
若图2所示地区有古长城经过,你认为最可能的线路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若在图2所示地区修建公路,最合适的线路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读某地等高线图,回答问题。
如果在图中AB处修建水坝,形成的水库最大蓄水水位海拔为100米,那么要搬迁的村
庄是
A.甲村 | B.乙村 | C.丙村 | D.丁村 |
如果要在图中区域建一个火情监测点,最好选择
A.a | B.b | C.c | D.d |
读某区域等高线图.回答问题。
四地中受地形影响、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 )
A.甲地 | B.乙地 | C.丙地 | D.丁地 |
桥面相对于桥底的高度是 ( )
A.小于50米 | B.大于100米 | C.大于50米 | D.小于100米 |
若在桥下发现水质污染,则污染源最有可能是来自 ( )
A.①处 | B.②处 | C.③处 | D.④处 |
从图中信息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本区位于北美西岸,为热带沙漠气候区 |
B.该区域地形以山地为主 |
C.河流的流向大致为自西南流向东北 |
D.走立体农业道路,是本区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 |
读图,回答问题。
甲乙丙丁四地最有可能形成瀑布的是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下列两地间能开凿渠道自流引水的是
A.从乙引水到丙 | B.从丁引水到乙 |
C.从戊引水到甲 | D.从丁引水到戊 |
读图,完成问题。
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
A.50m | B.55m | C.60m | D.65m |
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13 m。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约
A.15m | B.40m | C.90m | D.65m |
读图,完成问题。
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地段中平均坡度最大的为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海拔低于400米的区域面积约为
A.0.05km2 | B.0.5km2 |
C.5km2 | D.50km2 |
该图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图中等高距为200 m,等高线a和等高线内b的数值可能分别是( )。
A.100、200 | B.100、500 | C.500、250 | D.500、350 |
读等高线示意图,完成问题。
在图中a、b、c、d四点中,位于山脊的是( )
A.a | B.b | C.c | D.d |
图中MN、XY的交点,在剖面图上对应的点是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④ | D.②③ |
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若图中地外围闭合等高线的高度为500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地是洼地 | B.1地海拔比500米低 |
C.1地是凸地 | D.1地海拔在400~500米 |
图中陡崖顶部的海拔可能是
A.799米 | B.1099米 | C.999米 | D.899米 |
通过调查发现,甲地可以种植甘蔗,而乙却不可以,原因是
A.乙地靠近海洋,降水丰富 |
B.乙地地形平坦 |
C.甲地纬度低,热量充足 |
D.甲地位于盆地内部,热量充足 |
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既近水又受水患影响最小的居民点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②居民点最容易发展成为城镇 |
B.站在M山顶可以通视图中的所有居民点 |
C.图中干流的流向为西北流向东南 |
D.由⑤居民点取近道攀登M山忽上忽下较耗体力 |
该图为我国华北某地区图,图中实线表示等高线,R1为输水管道,R2、R3为天然河流,读图回答问题。
图中某村与甲处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A.12米 | B.16米 |
C.82米 | D.46米 |
下列关于图示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自然植被是常绿阔叶林 |
B.R1可自流输水 |
C.R3可能有凌汛 |
D.R2西流补给R3 |
下列三幅等高线地形图6所表示的三种地形,比例尺分别为1:100 000, 1:10000, 1:100。 则坡度由大到小排列是:( )
A.甲乙丙 | B.乙甲丙 | C.丙乙甲 | D.乙丙甲 |
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回答问题。
图中断崖的最大高差不超过( )
A.200米 | B.239米 | C.255米 | D.250米 |
河滩A、B之间河段的河流流向大致为( )
A.自西北向东南
B.自东南向西北
C.自西南向东北
D.自东北向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