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反映我国某地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据此回答:
1961年以来,该地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A.水稻田 | B.弃耕地 | C.园艺业用地 | D.鱼塘 |
图示地区最有可能位于
A.华北地区 | B.长江三角洲 | C.成都平原 | D.香港郊区 |
从1961年至1991年,该地区弃耕地面积逐年扩大,其原因可能是
A.农产品市场萎缩 | B.水果及花卉生产利润大 |
C.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 D.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
下图为某农场的工作历程,(农事安排)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中Ⅰ、II、Ⅲ、Ⅳ中示意冬季的是
A.I | B.II |
C.Ⅲ | D.Ⅳ |
农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为
A.水稻种植业 |
B.大牧场放牧业 |
C.商品谷物业 |
D.混合农业 |
依图示信息可知农场分布在
A.澳大利亚 | B.加拿大 | C.马来西亚 | D.阿根廷 |
读下图,回答:
该地区城市所在的地形属于:
A.冲积扇 | B.河流沿岸平原 | C.河边滩地 | D.河口三角洲 |
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类型是:
A.商品谷物农业 | B.大牧场放牧业 |
C.河谷绿洲农业 | D.企业化种植园农业 |
该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应是:
A.大力发展瓜果、花卉等创汇农业 |
B.加大科技投入,发展优质长绒棉和彩色棉 |
C.扩大草原面积,大力发展畜牧业 |
D.改良土壤,发展水稻种植业 |
根据甲、乙两幅图,回答:
如果甲图中X轴代表农作物商品率,Y轴代表农业人口密度,则乙图的农业地域类型与a、b、c、d相对应的是
A.a | B.b | C.c | D.d |
读下面两区域田,回答5—6题。
图中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 )
A.土壤、水源 | B.光热、降水 | C.风向、地势 | D.地形、河流 |
图中M是世界著名港口,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包括 ( )
①欧亚大陆桥西端 ②扼北海航线要冲
③位于莱茵河入海口 ④经济腹地覆盖整个欧洲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图12是几个地区(a、b、c)农业基本情况比较。读图,完成21~22题。
a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可能是 ( )
A.季风水田农业 | B.混合农业 | C.商品谷物农业 | D.种植园农业 |
与b地区农业相似的地区是 ( )
A.刚果盆地 | B.四川盆地 | C.大自流盆地 | D.墨累—达令盆地 |
季风水田区发展水稻种植业优势条件有
A.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 | B.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
C.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 | D.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
农牧交错带是指以草地和农田大面积交错分布为特点的生态系统,我国农牧交错带面积达81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下列各图所示区域内。据此回答17-19题。
图1所示农牧交错带年平均降水量的范围是( )。
A.150mm~300mm | B.300mm~450mm |
C.450mm~ 700mm | D.700mm~ 850mm |
图2所示农牧交错带经济发展的障碍,不包括( )。
A.山高谷深,交通不便 | B.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质灾害频发 |
C.森林资源丰富,为我国第二大林区 | D.开荒种地,水土流失加剧 |
图3所示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 )。
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 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 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影响乳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是
A.地形和地灌 |
B.市场和饲料供应 |
C.饮食习惯和交通运输 |
D.农业机械和政策 |
形成大牧场放牧业的社会经济区位条件是:
A.有先进的保鲜、冷藏技术 |
B.草类茂盛,大面积优良的天然牧场 |
C.机械化水平高 |
D.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这些地区不适宜种植业,只能发展畜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