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西部大西洋沿岸的气候类型中,一年内不同季节气温和降水变化最明显的是( )
A.苔原气候 | B.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
C.地中海气候 | D.温带海洋性气候 |
对野象生活习性研究表明,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下图为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分析回答下面两题。
据图可以分析得出,公元前550年至公元1830年野象活动北界 ( )
A.不断北移 | B.不断南移 |
C.不断东移 | D.不断西移 |
下列关于该历史时期气候与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吻合 |
B.现代气候变暖使全球陆地面积增加 |
C.该历史时期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升高 |
D.该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O℃等温线的位置北移 |
针对全球变暖的趋势,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提出了三种不同的预案,其气温变化趋势如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按A预案,全球自200O年起,平均气温每10年将升高约 ℃;至2100年,按B预案和C预案,全球平均气温将比A预案分别低 ℃和 ℃。
(2)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与日俱增的原因:一是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二是 。
(3)用直线将三种预案与其相应的能源消费结构连接起来。
(4)按图中A状况发展下去,未来对我国严生的影响是(多选) ( )
A.岛屿面积和岛屿数量将有所减少 |
B.华北地区的春旱现象将有所缓和 |
C.青藏高原上的冰川水将减少 |
D.台湾海峡将变宽 |
(5)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需遵循的最主要原则是什么?为什么?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该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是 ( )
A.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
B.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
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
A.雪线上升 | B.暖冬频繁 |
C.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 D.海平面下降 |
下图为195l~2002年我国气温增温速率的分布图。回答下面两题。
1.1951~2002年,我国()
A. | 各地都增温 |
B. | 增温幅度自东向西递增 |
C. | 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年增温可达O.8℃ |
D. | 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增温值可达4℃ |
2.我国气温升高最明显的地区在 ()
A. | 西北、华北、东北地区 | B. | 西北、华北、西南地区 |
C. | 西北、华北、华东地区 | D. | 西北、华北、华南地区 |
下图是我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路线上温室气体的分析结果,从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 | 二氧化碳浓度随纬度升高而表现出总体减小的趋势 |
B. | 甲烷浓度在40。N以北随纬度增高而增加 |
C. | 人类活动是造成沿线二氧化碳和甲烷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
D. | 洋流是造成沿线二氧化碳和甲烷浓度变化的主要原闪 |
冰川因全球气温上升而逐渐消融时,其搬运的土石碎屑也因堆积而成各种堆积地貌。下图为某地的冰川堆积区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等高距为20米)。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由图所显示的信息可知,当年冰川流动方向大致为 ( )
A.东南→西北 | B.西南→东北 |
C.两北→东南 | D.东北→西南 |
若全球冰川继续大规模融化,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 )
A.沿海平原扩大 | B.陆地淡水减少 |
C.极地高压增强 | D.植被类型增多 |
读下面我国某地土地利用及规划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引起此地区土地利用及规划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
A.当地改善了灌溉条件,变旱田为水田 |
B.发展农业科技,引进优良水稻品种 |
C.本地大气环流改变,降水明显增加 |
D.全球变暖,本地平均气温有所提高 |
以上的变化可能给本地区带来的影响是 ( )
A.引起地貌变化的内力作用增强,外力作用减弱 |
B.河流地表径流可能变化,结冰期缩短或消失 |
C.农业结构得到调整,产值产量肯定提高 |
D.本地生态有所改善,并将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下去 |
根据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判断,图中M地的气候成因及特征是()
A. |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
B. |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炎热干燥 |
C. | 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炎热干燥 |
D. | 冬季受西风带的影响,温和多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