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学者提出中国宏观区域经济的“新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案,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区域的划分应依据一定的指标。以下不属于区域划分的指标是( )
A.气候 | B.地形 | C.交通 | D.经济 |
以下省区全部属于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的是( )
A.安徽、内蒙古、江苏、广东 |
B.黑龙江、山东、江苏、河北 |
C.黑龙江、吉林、江西、广西 |
D.辽宁、福建、浙江、河南 |
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双边贸易额从1988年的12亿澳元增加到2012年的170多亿澳元,2013年两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议。下图为2011年双方贸易额前五位的商品和服务种类。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与马来西亚相比,澳大利亚具有势的产业是( )
A.石油开采 | B.金属矿开采 |
C.家用电器制造 | D.交通设备制造 |
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两国间经贸额快速增长的原因是( )
①空间位置邻近 ②经济水平相当 ③经济互补性强 ④航空运输发达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区域的规模有大有小,区域之间常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等流动。读甲、乙表示的两个不同的区域图,回答下列各题。
若甲、乙分别对应目前我国的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则沿箭头①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 )
A.资金 | B.劳动力 | C.信息 | D.观念 |
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箭头②方向在区间调配的主要是( )
A.矿产品 | B.粮食 |
C.工业制成品 | D.廉价劳动力 |
下列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 |
B.当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时,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
C.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
D.在农业生产走向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的今天,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超过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供应地 |
图是“纳木错湖位置示意图”。近年纳木错湖泊面积不断扩张,2001年~2009年间,湖面扩张超过50平方千米。据此完成第下列小题。
纳木错湖地处
A.山地 | B.高原 | C.平原 | D.丘陵 |
纳木错湖泊面积不断扩张,其根本原因是:
A.降水增多 | B.生产、生活用水减少 |
C.全球气候变暖 | D.湖泊下陷 |
跨国企业可以根据研发、生产或销售的需要,在其他国家设立分支机构。下图为四个城市产业结构三角坐标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甲城市从事第一、二、三产业人口比例约为( )
A.50∶30∶20 | B.80∶50∶70 | C.50∶50∶20 | D.30∶20∶70 |
图示信息表明,甲城市处于( )
A.工业化阶段 |
B.计划经济阶段 |
C.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
D.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
跨国企业营运总部的最佳选址是(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灰沙岛是发育在珊瑚礁坪上、高潮时也不会被淹没的生物碎屑堆积体。中国岛屿众多,灰沙岛却与众不同,它是我国领土中很独特的部分。南沙群岛中发育着十几个灰沙岛,除了主岛太平岛被我国台湾掌握之外,其余全被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所非法侵占。读下图灰沙岛发育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关于灰沙岛发育阶段叙述正确的是( )
A.阶段1在波浪作用下,一些礁坪上堆积了生物碎屑,此阶段岛面位于海面之下 |
B.阶段2当生物碎屑堆积到一定程度则形成了小沙洲,地表无植被,形态基本稳定 |
C.阶段3地下水开始积存并能够生长草类和灌木,成为灌丛草被沙洲 |
D.阶段4灌丛草被沙洲扩大增高,淡水层也加厚,根系较长的乔木植物可以生长,此时的沙洲发育真正的大陆岛。 |
南海中发育有一定数量的灰沙岛,因为这里有满足灰沙岛发育的基本条件( )
①纬度低,海水温度适宜,光照充足,有利于生物生长
②地处无风带风浪小,有利于生物碎屑堆积
③海中生长着大量的珊瑚礁,有足够的礁坪宽度
④非风口浪头的地形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示意图,据图回答。关于图中城市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港口城市,水陆交通便利 |
B.有著名的名胜古迹岳阳楼,旅游资源丰富 |
C.位于二江的交汇处,具有三个方向的水运优势 |
D.地处著名的春小麦产区,农业基础较好 |
下列关于区域发展水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国内生产总值高的区域,一定是发达地区 |
B.高收入的地区,一定是发达地区 |
C.发达地区,人均国民收入一般较高 |
D.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越高,区域发展水平越低 |
读“沿我国30°N分布的四地地理要素度量值变化趋势图”,回答下题。
地理要素①②③④分别可能是 ( )
A.①地势高低 ②人均土地面积 ③年平均气压 ④年平均气温 |
B.①年太阳辐射总量 ②地势高低 ③水能资源 ④热量资源 |
C.①人均土地面积 ②人均粮食产量 ③热量资源 ④人口密度 |
D.①人口密度 ②年降水量 ③年平均气温 ④人均粮食产量 |
对造成上述各要素分布差异主要原因的分析,错误的是 ( )
A.①—地形和气候 | B.④—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
C.③—降水量和地形 | D.②—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
关于上述各要素在我国各大区域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 B.②—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
C.③—西南最多、华北最少 | D.④—西北最多、华北最少 |
A关于两国自然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国西部均分布有地中海气候区 |
B.甲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 |
C.甲国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 |
D.乙国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 |
近年来,新安江上游流域因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导致流域的生态破坏,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急剧扩大,水质逐年呈下降和富营养化趋势。建设生态共建区和共享区,既有利于流域生态管理和保护,又能促进流域产业合理布局。读新安江水资源共建共享区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新安江生态共建共享区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
A.新安江流域植被减少,下渗增多 | B.防洪形势严峻,洪峰出现的时间提前 |
C.新安江流域气候恶化,温差减小 | D.城镇不透水面积增加,蒸发增强 |
下列关于流域产业布局说法正确的是
A.大力发展光学、电子信息等尖端科技产业,进行产业转移升级 |
B.乙地区可利用当地丰富的矿产、水电资源,发展成为重工业基地 |
C.丙地区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
D.丁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发展柑橘、核桃、茶树等经济作物 |
地坑院也叫地窖,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四千年历史了。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米,然后再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结合左图、右图,回答下列各题。
地坑院反映的当地环境是
A.土层深厚 | B.冬暖夏凉 |
C.降水稀少 | D.木材短缺 |
图2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
A.挡风 | B.防水 |
C.阻沙 | D.遮阳 |
该地可能位于
A.河南 | B.黑龙江 |
C.新疆 | D.福建 |
下图示意“我国某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中
A.水体减少面积最大 |
B.草地减少面积最小 |
C.耕地增加幅度最大 |
D.水体变化幅度最大 |
图中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城镇建设占用大量耕地 |
B.水土流失加剧,水旱灾害增多 |
C.土地类型不均衡,草地比重小 |
D.流域内河流污染,水质严重下降 |
诗歌民谣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无山不洞,无洞不奇,无村不榕,无榕不萌。有水皆成瀑,城为石头砌。左手拎芭蕉,右肩挎黄橙。相逢毋须问,十九布依人。”以上诗句描绘的景观可能出现在
A.华北平原 | B.青藏高原 | C.珠江三角洲 | D.云贵高原 |
刘伯温曾预言:“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姑且不谈其预测依据,若真的如预言所讲,则合理的理解是
A.江南地势低,被海淹没了 | B.江南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 |
C.云贵的现代文明超过江南地区 | D.“云贵万重山”的资源被人类开发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