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是指距地面l.5米高度上的百叶箱内的温度,地温是指地表面和以下不同深度处土壤温度的统称,两者均用摄氏度表示。读北京市气温和地温状况表,完成下列各题。
北京市多年平均气温和地温年内变化表
从距地面1.5米处到地下10cm处的温度变化状况是
A.先下降后上升 | B.先上升后下降 |
C.冬季先下降后上升 | D.夏季先下降后上升 |
据表分析可知
A.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气温高于地温 |
B.受地球内能的影响,地温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
C.受比热的影响,地温的年内变化比气温小 |
D.受接触面的影响,地表温度的变化幅度大于地下温度 |
下图表示我国某地区7月份平均气温的分布。读图完成各题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P1点的温度值为12°C<TP1<16°C
B P2点的温度值为24°C<TP2<28°C
C 导致该地区等温线如此分布的原因为纬度位置
D 该地区为我国喜玛拉雅山地区
图中AA′、BB′的地形为( )
A BB′为山峰 B AA′为山脊 C AA′为河谷地形 D BB′为一东西向山脉
图为某省水稻种植比重以及两个时段积温均值变化图,结合所学回答下列各题。
两图积温均值的变化反映出的问题是
A.全球变暖 | B.酸雨危害加剧 |
C.荒漠化加剧 | D.水旱灾害频发 |
关于两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省春小麦播种面积减小 |
B.水稻已成为该省播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 |
C.农民根据环境的变化在生产上做出适当调整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 |
D.图中积温均值的变化与农业科技投入无关 |
读“日本某山地降水量随高程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
根据图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降水量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
B.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海拔约2500米处 |
C.AD坡为阳坡,导致降水量出现变化 |
D.E点气温高C点,水汽含量夏季时少于C点 |
关于此山地的叙述可能正确的是
A.此山降水的主要类型是锋面雨 |
B.降水的水汽来源是日本海 |
C.此山地的走向是东北—西南走向 |
D.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的变化时草原—荒漠—草原 |
下表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状况。当日天气晴朗,曰出时间为当地地方时5时。读表回答下列各题。
根据以上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当地该日
A.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减小 | B.12时、15时出现逆温 |
C.受低气压控制 | D.8时前后大气最稳定 |
这一天该地有可能出现的是
A.日出方位为东南方向 | B.正午太阳高度大于海口 |
C.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 | D.日落时间为17时 |
下图为某大陆北纬48°沿线地区的年降水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该大陆为
A.欧洲大陆 | B.南美大陆 | C.北美大陆 | D.澳大利亚大陆 |
甲地气候类型为
A.温带海洋性气候 | B.亚热带季风气候 | C.热带雨林气候 | 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
图为"成都和拉萨某时段气温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与成都相比,拉萨()
A. | 白天大气辐射强 |
B. | 夜晚大气逆辐射强 |
C. | 白天太阳辐射强 |
D. | 夜晚地面辐射强 |
2.成都和拉萨气温日较差差异较大的根本原因是两地()
A. | 纬度差异较大 |
B. | 经度差异较大 |
C. | 地面状况不同 |
D. | 人类活动的差异 |
2010年是近十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强度和影响最大的一年。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图示天气系统及其运行状况是 ( )
A.低压槽徘徊 |
B.高压脊徘徊 |
C.冷锋过境 |
D.暖锋过境 |
该天气系统给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区带来的影响是
A.甲地区有暴雨洪涝灾害 |
B.乙地区持续多雨,频发泥石流灾害 |
C.丙地区干旱少雨,旱灾严重 |
D.丁地区台风频繁登陆,暴雨成灾 |
“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与之相伴随的还有“全球变暗”,即地球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增加,云层变厚,能够直接到达地球表面的阳光逐渐减少,地球因此而变得越来越“暗”。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引起“全球变暖”和“全球变暗”的主要人为原因都是 ( )
A.太阳辐射能力在减弱 | B.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
C.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 | D.沙尘暴肆虐全球 |
“全球变暖”将导致多方面的变化,下列变化不可能的是( )
A.海平面上升 | B.暴雨、洪涝、干旱等灾害事件增加 |
C.冰川覆盖面积扩大 | D.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球在距今约22亿年到1万年间的漫长地质年代里经历了三次大冰期,分别为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一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与地质时期气温反复变化无关的因素是( )
A.太阳活动 | B.人类活动 | C.下垫面 | D.大气环流 |
有关冰期与间冰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冰期雪线下降 | B.间冰期海面降低 |
C.大冰期全球自然带向两极方向推移 | D.间冰期物种锐减 |
辽宁省气象台对“暖冬”制定的标准是:从前一年的12月到当年的2月,这3个月的平均气温高于30年的平均值0.5℃,就说明是暖冬,辽宁省近30年冬季的平均值为-7.7℃,据此判断下列各题。
大连地区近三十年冬季的平均气温均( )
A.-7.7℃ | B.大于-7.7℃ | C.小于-7.7℃ | D.无法确定 |
“暖冬”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果树病虫害减少 | B.到东北旅游观光的人数增加 |
C.春装提前热卖 | D.会使水稻种植的北界南移 |
下图是水汽含量和温度的关系图,图中的曲线为饱和曲线,甲、乙、丙、丁的箭头方向分别代表大气中的水汽要达到饱和的途径。回答下列各题。
关于自然现象“露”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下列哪一种途径而达到饱和的(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下列条件中最容易出现“露”的是( )
A.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清晨 | B.我国北方寒冬季节的清晨 |
C.阴天高温的夜晚 | D.我国南方夏季的午后 |
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一般
A.主要靠降水补给 | B.径流量变化与气温变化关系密切 |
C.主要靠地下水补给 | D.径流量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