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差异是区域合作的基础与前提。
材料一:我国部分省区示意图
材料二:工业结构关系是指在一个经济区域内各地区工业之间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根据这种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工业结构关系可分为两种类型:互补型工业关系和竞争型工业关系。下表为上图中B区域内9省区之间的工业结构相关系数表。
(注:S为某两省区工业结构的相关系数,数值越大,结构越相似,竞争越激烈)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A、B两经济区(带)的形成与划分均与 有密切关系。
(2)A区域面积广阔,对甲地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能为甲地工业提
供 和 。
(3)B区域是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的区域合作组织,人们习惯称其为“ ” (含
港、澳)。列举B区域主要农业地域类型至少两种: 和
(4)结合材料二表格分析,与广东省存在强互补关系的省份有: 、 ;与
海南省存在强竞争关系的省份有: 、 。(均只答简称)
(5)甲地区附近有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试分析该工业基地的区位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出现的问题不包括
A.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
B.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
C.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
D.产业转移日渐加强 |
该图是我国四个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区依次是
A.苏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东北地区 |
B.珠江三角洲地区、东北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 |
C.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
D.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 |
根据 “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和工业总产值增长图”,回答问题。
下列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从1980年到2005年的变化,正确的是 ( )
A.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很快,农业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 |
B.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且工业结构没有多大变化 |
C.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约40%,且以金融业为主 |
D.1990年之前各产业结构变化速度较慢,1990年后各产业结构变化速度快 |
下列叙述属于1990年以前该地区工业总产值低,且增长缓慢的原因是 ( )
①矿产资源贫乏 ②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③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导 ④工业比重小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③④ |
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区位条件不足之处是( )
①产业基础相对薄弱②市场腹地相对狭小③科技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④改革开放重心北移
A.①②③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④ |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调整中,下列哪些工业的比重将最可能得到提升
①劳动密集型 ②资金密集型 ③技术密集型 ④资源密集型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钢都”匹兹堡兴起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①丰富的煤铁资源 ②便利的水陆交通运输 ③丰富的水能资源 ④优美的环境条件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表现在( )
A.郊区城市化 |
B.城市人口比重逐步降低 |
C.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
D.涌现出大量卫星城 |
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图,回答问题。
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
B.阶段I工业化进程速度比城市化快 |
C.该国可能属于发展中国家 |
D.阶段Ⅱ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发展 |
阶段Ⅲ,该国第二产业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来自 ( )
A.技术密集型产业 | B.能源密集型产业 |
C.劳动密集型产业 | D.资源密集型产业 |
有关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后有三次产业转移 |
B.第一次产业转移开始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 |
C.珠江三角洲的工业目前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
D.珠江三角洲的环境污染是由第二次产业转移引起的 |
读“珠江三角洲产业的升级示意图”,回答问题。
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具有的优势区位是
A.产业基础好,技术水平高 |
B.能源充足,土地丰富 |
C.国家政策优惠,经济腹地大 |
D.毗邻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
1985年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升级方向及其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纺织工业方向,棉花、能源供应充足 |
B.高新技术方向,政策、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等 优势逐渐丧失,而技术水平、经济实力增强 |
C.高新技术方向,环境越来越优美,能源供应越来越充足 |
D.纺织工业方向,劳动力持续保持低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