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分)阅读浙江省北部平原S市的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甲表示S市三类产业比重变化
材料二 下表是S市主要产品出口状况(单位:万美元)
材料三 开放经济条件下单个企业与企业集群产品价格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分析改革开放以来S市三个产业的变化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S市产品出口情况的总体特点。
(3)S市在新城区专门开辟了一个工业区,把分散在各乡镇的企业集中起来,根据图乙及相关知识,简述其理由。
近年来长江三角洲重化工业不断向北集中,在原有工业基础上,形成了国家级的重化工基地。回答29~30题。
重化工业不断向北部迁移,主要原因可能是
①城市地区地价上涨 ②为了缓解城市地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③北部人口众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 ④北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④ |
从重化工生产的特点看,其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是
①水运 ②高速公路 ③航空 ④铁路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2分)
材料1:2012年1月12日,安徽省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安徽省实施方案》。方案将按照“一年开好局,五年大发展,十年新跨越”的战略步骤分阶段实施。
材料2:我国“中部地区”位置图。
(1)在中部地区六省中,A是________省,该省由于________资源丰富而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工业基地。(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内容。(3分)
|
A省 |
B省 |
所在的主要地形区名称 |
|
|
农业发展中面临的共同生态环境问题 |
|
(3)安徽省以长江、淮河为界可划分①、②、③三个区域,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________(填数码)区域。(1分)
(4)近年来,安徽省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之一。请分析说明产业转移对该省的区域发展有哪些影响?(提示:可以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回答)(6分)
读“我国乡镇企业三种发展模式的源地图”,回答13~14题。
近年来B、C两地企业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分别是
A.“民工荒”现象严重 水污染严重
B.企业间过度竞争 经济腹地较小
C.投资过多,产品积压 缺乏政策支持
D.改革开放迟缓 资金严重短缺
A地城市采用“内含式”城市化扩展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A.城市化水平 | B.经济发展水平 |
C.用地紧张 | D.人口数量 |
一般来说,用人均GDP来衡量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用生态足迹来测算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生态足迹越大,代表单位人口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越大。读我国各省区(除港澳台地区)人均GDP增长率和生态足迹增长率图,回答下列问题。
关于图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国东部省区整体人均GDP高于西部省区 |
B.内蒙古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步 |
C.新疆处在最不利的发展状态中 |
D.全国平均水平生态足迹的变动是正向 |
下列关于山西的生态足迹增长率变化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山西生态足迹上升主要分布在能源地 |
B.山西生态足迹上升主要是植树造林,生态改善 |
C.山西生态足迹下降主要是开矿,植被破坏 |
D.山西生态足迹下降主要是产业调整以及节能减排 |
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每年的8月底到11月初需要大量采摘棉花的季节工,其需求量大约在50万人左在,其中以河南和四川农民工最多。
(1)描述图示中部区域交通线路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影响其形成的区位因素
(2)该区域成为我国重要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其最有利的自然区位条件是什么?简要分析摘棉季节工的流动对图示区域和输出区的益处。
(3)T处为我国一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起点,简述该工程对T所在省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读右图,回答小题。
该区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
①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
②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
③治理水污染
④保护、净化水源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②④ |
甲地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是:
A.小麦、棉花 | B.水稻、油菜 | C.玉米、棉花 | D.小米、高粱 |
为解决乙地区农村生活能源短缺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建大型水电站 ②推广生活用煤 ③营造速生薪炭林
④推广使用沼气 ⑤大力推广太阳灶 ⑥广泛利用潮汐能
A.①②⑥ | B.③④⑤ | C.④⑤⑥ | D.②③④ |
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高居世界之首。同时,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加快西部经济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 )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 B.农业基础薄弱 |
C.水土流失严重 | D.自然资源不足 |
我国政府为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①给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 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来产品的冲击 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
A.①③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② |
我国政府努力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是为了( )
A.宏观调控,微观搞活 | B.统筹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
C.体现综合国力.加强经济建设 | D.开发西部资源,改善投资环境 |
山东潍坊和广东阳江都背山面海,旷野辽阔,放风筝是两地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活动,故两地均被誉为“中国风筝之乡”。天气睛朗、和风吹起的季节,是纸鹞上天的好时机。回答下题。
依照传统,两地的风筝节盛会应分别在( )
A.春季、秋季 | B.夏季、冬季 | C.冬季、夏季 | D.秋季、春季 |
当地充分利用风筝产品和风筝活动进行招商引资,对该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生了积极影响。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此次招商引资能充分带动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
B.此次招商引资能充分带动发挥当地劳动力资源优势 |
C.放风筝的悠久历史是当地招商引资的优势之一 |
D.此次招商引资能极大的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 |
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文题。
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图中所示区域最适宜发展的产业部门是( )
A.水产品养殖 | B.棉花种植 | C.林产品加工 | D.水力发电 |
在图所示的区域中,a~b路段容易遭受自然灾害,主要是由于沿线( )
A.山体坡度大 | B.地表崎岖不平 |
C.河水流速快 | D.泥沙淤积严重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数据中心是用特定设备在互联网上传输、存储数据信息的场所。数据中心的规模以设备运行耗能的多少来衡量,规模越大,运营成本越高。2010年之前,我国的数据中心一般规模较小,主要布局在东部沿海地区。2010年之后,一些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开始在中西部地区布局,位于贵州省中部的贵安新区(国家级新区,位置见下图),因气候凉爽、用电成本较低、自然灾害少等优势,吸引了数十个大规模数据中心在此集聚,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数据中心基地。
(1)说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建设数据中心的主要优势。
(2)分析数据中心在贵安新区集聚的有利条件与集聚发展的益处。
(3)如果把数据中心的数据比喻为"原料",指出贵安新区利用这些"原料"可以发展的产业。
(4)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数据中心开始采取节能降耗措施。你认为目前贵安新区的数据中心是否有必要这样做?请表明观点并解释原因。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2009年5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下图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 8级)日数。
(1)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
(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3)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4)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试解释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
下图是我国某地社会可持续发展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下列关于该地1985~1995年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A.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 B.资源能源消耗维持在较高水平 |
C.经济发展指标基本无变化 | D.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
该地社会可持续发展趋势最好的时期是
A.1985~1990年 | B.1990~1995年 |
C.1995~2000年 | D.2000~2005年 |
阅读材料和下图,完成下列问题。(9分)
有时候人们把“天府”与“物华天宝,安居乐业”联系起来。叫做“天府”的地方应该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中国历史上曾有7个地区被 称为“天府”或“天府之国”<如图中斜线所示>,2008年中国又评选出了十大“新天府”(如图中阴影所示)。
(1)简述历史上的“老天府”分布地区的共同优势条件。(4分)
(2)除成都平原外,其余的“老天府”在“新人府”的评选中黯然落选,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3分)
(3)古人对天府的描述是:“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民丰物阜”。评选专家给出的新天府标准是:应该是人人向往的居住地,幸福感较高,是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的区域。这说明与“老天府”相比,“新天府”的评选标准更重要的考虑______o (2分)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鄂旗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建产业链,推进产业良性循环、良性发展,实现产业循环升级。下图为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部分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
该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原则是
A.公平性 | B.持续性 | C.共同性 | D.整体性 |
下列关于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资源的消耗 |
B.减轻了环境污染 |
C.提高了经济效益 |
D.生产过程中不会有任何污染物被排放到环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