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
宇宙中的地球
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
天体及天体系统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太阳系及八大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的结构及太阳活动的类型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自转的特征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及计算
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速度
黄赤交角的概念及图示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人类宇宙观念的发展
宇宙探测
地球的普通性
晨昏线的判读及应用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大气的组成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运动的原因和风的受力分析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锋面系统与天气
气压系统与天气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天气图
保护大气环境的意义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意义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海水温度和盐度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洋流的概念和类型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
海洋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措施
地壳的物质组成
矿物和岩石的关系
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三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
板块构造学说和板块构造示意图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地壳物质循环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
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气候类型的判读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表现
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乡村和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形成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主要自然资源的特征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自然灾害类型、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灾害防治
新能源的开发
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开发利用现状
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人文地理
人口与城市
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城市地域结构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影响工业区位因素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其作用
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
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
互联网等电子传输手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城市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
金融和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全球性和地域性
环境问题的后果
环境问题的本质以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环境问题与人口、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与国情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
中国的领土组成
区域地理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含义
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发展阶段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环境问题的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流域开发建设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能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和城市化产生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大都市的区域辐射功能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
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
地理信息技术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常用地图投影及不同地图的特点和用途
遥感的基本工作原理
遥感图像在地图制作中的作用
遥感的主要功能
GPS的基本工作原理
GPS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
GPS在旅游领域中的应用
GPS在导航领域中的应用
GPS在军事、野外勘探等领域中的应用
GIS的基本功能
地图数字化的基本方法
GIS软件中建立数据表
GIS软件中改变图层显示的方法
GIS的查询方法
用GIS软件制作、输出专题地图
浏览网络GIS地图,查询有关信息
3S技术的综合应用
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的含义
宇宙与地球
宇宙
“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
恒星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意义
天球坐标系简图
星图
星空季节变化的基本规律
太阳系和地月系
太阳的圈层结构
太阳系的组成以及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
月球概况及其运动特征
月相图
月相变化规律
月相变化与潮汐变化的关系
地球的演化
地质年代的划分
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壳运动
不同地质年代的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简史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海陆分布及地表形态特征的原因
地表形态的变化
地表景观图
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征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海洋地理
海洋和海岸带
海底地形图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海洋开发
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
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风暴潮的成因及其危害与应对措施
海啸的成因及其危害与应对措施
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危害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海洋权益
内水、领海和毗连区的概念
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
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旅游地理
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旅游资源的内涵
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及其重要价值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
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
旅游点的选择和合理的旅游路线
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
旅游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旅游与区域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现代旅游的特点和要素
城乡规划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中外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
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城乡分布、规划
现代城市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
村镇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
如何实现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保护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城乡规划对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项目选址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城乡规划中工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规划中农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规划中交通运输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规划中商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规划中文化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
城乡人居环境的基本评价内容
房地产开发的地理区位因素
居住小区的环境特点与结构功能
商业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不同商业部门布局的特点与功能
不同的城市交通网络的特点
文化设施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自然灾害与防治
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台风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寒潮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干旱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洪涝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
自然灾害、防灾与减灾
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信息技术在灾害预测、灾情监测评估中的作用
自然灾害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环境保护
环境与资源
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非可再生资源耗竭采取的相应措施
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保护措施
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
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环境污染与防治、管理
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中国环境法规体系

近年来,欧美、日、韩等地发光二极管(LED)产业链整体转移至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主要因为该产业
A.技术门槛高
B.上下游协作紧密
C.土地需求量大
D.能源消耗量大

来源:2015届广东省惠州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地理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如图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为()

A.37.6∶24.5∶37.9 B.31.6∶30.5∶37.9
C.15.5∶24.5∶60.0 D.37.6∶17.4∶45.0

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低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四个地区中工业化程度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省衢州市五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在苹果公司光鲜的表面背后,隐藏着中国制造工人血与汗的辛酸。全球代工厂中,中国是重中之重。苹果每台iPad利润达150美元,而中国工人仅能从中获得8美元,相当于售价的1.6%。回答以下问题。

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了国际产业分工和合作。下列各图中,最能反映当前中国所处地位组合的是

A.Ⅰ、乙、②、c B.Ⅱ、乙、③、b
C.Ⅲ、乙、④、a D.Ⅲ、乙、③、a

要形成中国的“苹果”产业,我们最应该

A.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产业和技术
B.培育创新环境与创新文化,实现产业创新
C.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D.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江苏省内经济发展水平南北差异较大,目前相对发达的苏南地区将部分产业向苏中北地区转移。结合下表回答下列小题。

投资地区
招商门槛
土地价格
平均工资
环保门槛
苏南某市
5000万元
100万元左右
3000元左右
要求高
苏北某市
1000万元
20万元左右
1000元左右
要求较低


苏南地区开始“腾笼换鸟”,被逼走的产业应具有的特点是( )

A.劳动力需求大 B.生产规模大
C.技术含量高 D.环境污染轻

江苏省内部出现的产业转移,对苏北地区的有利影响有( )
①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 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环境质量提高 ③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
④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广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改革开放以,我国东部经济快速发展引发了大规模的“移民潮”,而我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将使产业资本替代劳动力成为流动的主体,由“移民就业”向“移业就民”转换。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最容易吸引移民就业的工业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移业就民”带来的影响有:
①加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②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
③缓解东部地区就业紧张状况④降低中西部地区环境压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宁东直流输电工程”西起宁夏宁武东至山东胶州,全长1 333千米,是我国西电东送的标志性工程之一。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宁夏输往东部地区的电力资源主要为( )

A.水能发电
B.风力发电
C.火力发电
D.核能发电

宁东直流输电工程对我国东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表现为( )

A.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B.改善东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彻底解决东部地区的环境问题
C.促进东部地区高耗能企业的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就业压力
D.缓解东部地区能源需求压力,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有
①劳动力因素②国际援助③内部交易成本(如投资环境) ④市场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M公司为世界著名的电子企业,于1992年开始在我国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建生产厂。目前天津已成为M公司在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M公司的天津生产基地本着就近采购的原则(下图所示),使在华供应商由1 995年的130多家发展到2001年的700多家。完成下题。

与北京相比,天津成为M公司向中国产业转移首选地的优势条件是()

A.海运方便 B.市场潜力大
C.研发力量强 D.生产成本低

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中,M公司第Ⅱ类供应商选址天津的主要原因是()

A.接近原料地 B.接近市场
C.接近研发中心 D.接近国际航空港

天津下列企业中,最有可能成为M公司第Ⅳ类供应商的是()

A.化工厂 B.食品厂
C.电子元件厂 D.家具厂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2015年2月10日,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听取审议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后,指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下图为京津冀产业结构及其联系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图中abcd所代表的含义是

A.a为第一产业 B.b为第二产业
C.c为第三产业 D.d为技术扩散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会使北京

A.a比重增加 B.b比重不变
C.c比重增加 D.d服务减弱

相对于河北而言,不利于天津承接北京的“非首都职能”的条件可能是
①资源较贫乏,经济实力差②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不够完善
③城市规模大,产业密度大④交通和住房压力大,环境容量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来源:2015届重庆高三二诊地理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下图表示某产业在世界上的迁移过程,回答下题:

图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A.玩具制造 B.汽车产业
C.石化工业 D.钢铁工业

该产业部门属于

A.劳动密集型工业 B.技术密集型工业
C.原料指向型工业 D.资金密集型工业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企业总部是企业决策和控制中心。下表表示2001年1月至2012年4月我国上市企业总部在四大区域间的迁移情况。完成下列各题。

地区
迁入数
迁出数
其中迁入来自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
东部
23
5

5
10
8
中部
3
5
2

0
1
西部
3
11
3
0

0
东北
1
9
0
0
1


2001年1月至2012年4月,我国上市企业总部在四大区域间的迁移表现为()

A.东部地区上市企业总部主要向东北地区迁移
B.西部地区上市企业总部主要迁往中部
C.中部地区上市企业总部的净迁出量最大
D.东部地区是上市企业总部迁移的主要目的地

下列因素中,影响我国企业总部布局的主要是()
①原料②交通③劳动力④信息⑤政策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高二下期末联考地理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读两广部分地理事物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在我国“东糖西移”格局中,广西是广东省甘蔗种植和制糖业的主要承接区,其比较优势在于

A.地形平坦,劳动力丰富 B.水源充足,市场广阔
C.热量丰富,技术先进 D.土地廉价,用工成本低

为推动珠江流域的综合开发,两省在生态安全方面可以开展的合作是

A.西电东送 B.水土保持
C.航道建设 D.劳务输出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比同1的差。下表是“长沙2001年和2012年产业结构偏离度表”,回答下列小题。
表:2001年和2012年长沙市产业结构偏离度

年份
第一产
业增加
值比重
第二产
业增加
值比重
第三产
业增加
值比重
第一产
业就业
比重
第二产
业就业
比重
第三产
业就业
比重
第一产
业偏离

第二产
业偏离

第三产
业偏离

2001
9.7
38.6
51.7
51.8
23.3
24.9
-0.81
0.66
1.08
2012
4.3
56.1
39.6
24.4
33.2
42.4
-0.83
0.69
-0.07


根据信息,可以判定()

A.产业结构偏离度与产业增加值比重成正相关
B.产业结构偏离度与产业就业比重成负相关
C.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值,表明该产业还具有一定的劳动力吸纳优势
D.产业结构偏离度为负值,表明该产业的产值高,吸引了大量劳动力

据表中信息推测长沙市2012年以后一段时间内()

A.第三产业发展快速,吸引大量劳动力 B.工业化继续推动城市化发展
C.农业生产受到限制,产值将下降 D.劳动力过剩,人口向外流动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读1979—2010年中国西部大城市制造业企业迁移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

在这段时期,我国西部大城市在产业空间分布上工业集中程度最高的区域是

A.城市中心区 B.城市近郊内缘
C.城市远郊内缘 D.城市近郊外缘

这段时期,影响我国西部大城市企业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地理位置 B.自然资源
C.优惠政策 D.生态环境
来源:2014-2015学年河南省十所名校高三上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地理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2014年9月19日iPhone6在美国正式发售,为迎接抢购热潮,9月6日与10日先后将930吨的iPhone6由中国运往美国。iPhone6的手机产业链供应商来自全球,2013年苹果全球有748家供应商,中国大陆占据了331家。回答以下问题。

将iPhone6运往美国迎接发售的最佳运输方式是()

A.航空运输 B.海洋运输
C.铁路运输 D.公路运输

iPhone6手机产业链供应商分布显示()

A.美日等供应商以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
B.中国供应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C.手机生产各组件具有投入-产出联系
D.手机生产体现了产业集聚现象

iPhone6手机摒弃了之前的小屏,第一次采用4.7、5.5英寸大屏制造,最主要原因是()

A.市场需求的变化 B.屏幕成本的下降
C.生产技术的进步 D.劳动力成本下降
来源:2014-2015学年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地理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高中地理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