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图。
材料二随着中部崛起、东部产业转移,C城市打造成为我国区域金融中心。
(1)根据材料一,比较分析A、B两地的气温差异及原因。
(2)分析甲河中游汛期河流经常改道的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C城市成为我国区域金融中心的有利区位条件。
2013年9月27日,上海自由贸易区挂牌成立,为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下图是长三角地区略图,和上海某年的月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回答下题
上海发展商业贸易方面的优势区位条件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上海工业起步晚,工业技术水平低,劳动力素质低。 |
B.商品的生产能力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
C.既是河港,又是海港,具有发达的陆空运输体系,交通发达。 |
D.上海港腹地广阔,辐射范围广。 |
下列有关上海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上海的主要城市职能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B.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布局在杭州湾是因为靠近原料产地。 |
C.上海降雨量在7月份明显减少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 |
D.上海降雨量在7月份明显减少是因为这一年的夏季风势力较弱。 |
甲乙两区域均位于中国,甲区域位于沿海,海陆交通便利;乙区域位于内陆山区,有两条省道通过,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下表是两区域某年部分统计数据。回答下题。
|
甲 |
乙 |
人口(万人) |
2239 |
3508 |
耕地面积(千公顷) |
989 |
2760 |
GDP(亿元) |
16013 |
5276 |
城市化水平(%) |
67.5 |
35.5 |
三次产业结构 |
2:47:51 |
26:44:30 |
每万人大学生数(人) |
343 |
91 |
关于两区域发展经济相对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区域农业发展落后 | B.乙区域产业结构成熟 |
C.甲区域劳动力素质高 | D.乙区域人均GDP高 |
甲、乙两区域合作发展,产生了要素的流动。属于从乙区域流向甲区域的主要是
A.资金、人口 | B.原料、燃料 | C.技术、管理 | D.劳动密集型产业 |
下图是世界某区域的年降水量和年平均等温线图,是其区域部分简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2分)
材料 中国与南非经济互补性强。据国际在线报道,近年来南非和中国双边贸易大幅增长,2012年中国已成为南非最大贸易伙伴。中国超过美国、日本、德国和印度,成为南非的最大出口国。南非对中国出口货物主要是铁矿砂及其精矿、钻石、钢材等,同时,中国也是南非最大的进口国。南非主要从中国进口机电产品、服装及辅料、高新技术产品、纺织纱线和鞋类等商品。
(1)简述中国与南非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地理意义。(8分)
(2)图中大陆西侧海域渔业资源丰富,其中离岸风对渔场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试简述其形成过程。
(3)根据图示信息描述图8中甲河流R至河口段的水文特征。
下图表示菜类企业在甲、乙两地2012年单位产品成本,其产品价格为35元,2013年企业在两地之间实现了转移。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该企业属于
A.技术导向型 | B.原料导向型 | C.劳动力导向型 | D.市场导向型 |
该企业的转移
①有利于两地产业结构调整 ②导致甲地大量人员长期失业
③促进乙地外迁人口回流 ④可以降低成本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读“世界某大城市在某段时间内工厂数量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影响该市工厂数量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为:
①交通 ②信息 ③地价 ④技术 ⑤环境
A.①②③ | B.①③⑤ | C.②④⑤ | D.②③⑤ |
工厂的大量外迁会造成郊区
A.政治文化地位提升 | B.环境质量提高 |
C.人口的年龄结构发生改变 | D.就业压力增大 |
河北省将在廊坊打造以“研发创新——加工应用——传输发布”为特色的产业园区,成为京津两地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图甲为华北某区域图,图乙为产业生产成本构成图。读图完 成下列各题。
该产业园区发展的主要产业类型与图乙相符的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与保定、承德相比,廊坊承接京津两地产业转移的优势区位是
A.交通和劳动力 | B.地理位置和交通 | C.劳动力和地租 | D.科技水平和地租 |
读“成渝经济区资,交通与城市分布及发展规划图”和“重庆月均温和浓雾发生频率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与图示的北部产业发展带相比,南部产业发展带的城市分布特点和优势分别是什么?
(2)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全国第三、西部第二个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简述其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有利条件。
(3)分析重庆市浓雾天气出现的季节及该季节浓雾形成的原因。
下图为广东部分地区产业转移示意图。读图回答小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般来说,撤退性产业转移更多地表现为产业部分的、渐进的转移 |
B.一般来说,扩张性产业转移更多地表现为产业整体的、彻底的转移 |
C.撤退性产业转移主要是指在本地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向外转移 |
D.扩张性产业多属于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及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 |
下列产业中,最有可能属于撤退性产业的是( )
A.高分子合成工业 | B.电子工业 |
C.航天工业 | D.纺织工业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
材料一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济发展的惯性让广东经济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并将经济总量牢牢地稳定在全国第一的位置。现在优势弱化,竞争压力加大,新的经济动力又不够强大,速度甚至落后于长江三角洲,领跑了中国经济20多年的珠三角,现在正受到挑战。
材料二 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作为广东省的三大新区,从地图上看,一个紧邻香港,一个与澳门隔水相望,一个地处珠三角几何中心,三地正好构成珠三角地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金三角”。
(1)材料一中提到广东的“优势弱化”。这里的原有“优势”具体指的是什么?(12分)
(2)南沙、前海、横琴三个新区的设立都是为了依托港澳,承接港澳产业转移,以加快区域的发展。试分析港澳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以及将部分产业转移至南沙新区的理由。(12分)
衰退性产业转移主要是指在本地不再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向外转移。读广东产业转移效应理论模式图,完成小题。
下列产业中,最有可能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衰退性产业转移的是( )
A.汽车零配件生产 | B.节能环保业 |
C.服装、鞋帽生产 | D.高端装备制造业 |
衰退性产业转移对广东省东西两翼和山区产生的正效应是( )
A.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
B.增加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
C.促进经济发展,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 |
D.有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 |
富士康科技集团主营计算机、通讯、消费电子等产品的研发制造,1988年进入中国大陆。从过去偏安深圳,到现在散布全国,2012年,富士康在中国大陆的基地已超过31个,其中,2012年开工建设的富士康新总部在上海落成,并承担贸易、科技总部职能。目前,这家拥有120万工人的全球最大代工企业将会快速“变形”:用3年时间投入100万机器人代替部分手工制造。结合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富士康从过去偏安深圳,到现在散布全国,是主要因为转入区具有
A.工业基础雄厚 | B.矿产资源丰富 |
C.市场广阔,交通便利 | D.劳动力和土地价格廉价 |
在不久的将来,富士康在全国集中四大分布区中,最可能专注于研发和电子商务的地区为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富士康投入机器人代替部分手工制造,其主要有利影响是
A.提高产品质量 | B.降低劳动强度 | C.缓解用工短缺状况 | D.减轻环境污染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
材料二 “坐火车去福建看海”——2013年9月26日向莆铁路(江西向塘到福建莆田)正式通车运行,该铁路是以客运为主兼顾货运的国家l级高速铁路干线,从南昌乘坐动车去福州仅需3.5小时。
材料三 江西有色金属产业,占全省工业收入的22.5%,列全国第一,主要由铜、稀土、钨等产业组成。随着资源的日益紧缺,国家“走出去”战略号角的吹响,江西有色金属行业逐渐涉足海外。
(1)请补绘图中18oC等温线从A点到B点的缺失部分,并解释绘制的理由。(4分)
(2)简述向莆铁路建成后对江西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意义。(3分)
(3)分析江西有色金属产业“走出去”的原因。(3分)
(4)简析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相比,福建近几年成为承接台湾产业转移主要地区的原因。(3分)
下图是“某汽车跨国公司工业投资缔约变化图”,a、d两国为发达国家,b、c两国为发展中国家。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在阶段I和阶段II,影响跨国公司投资设厂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A.原料、交通运输 | B.科技水平、能源 |
C.市场、交易成本 | D.环境因素、市场 |
该跨国公司投资的地域变化,说明了
A.产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因时而变 | B.产业转移只对发达国家有利 |
C.劳动力是产业转移的唯一因素 | D.市场是产业转移的主导因素 |
下图为某地理事象的百分比统计图。读图,回答小题。
若该统计图为我国某省(市)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a表示第一产业,b表示第二产业,c表示第三产业。结合所学知识和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下列与此结构最相符的省(市)是 ( )
A.天津市 | B.江苏省 |
C.海南省 | D.山西省 |
近年来,重庆采取多项措施,环境质量大为改观,并于2010年当选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若统计图为重庆市“主城区污染物排放比例变化图”,a表示可吸入颗粒物,b表示氮氧化物,c表示二氧化硫。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图中污染物比例变化的原因可能有 ( )
①能源结构的调整 ②私家小轿车的迅猛发展 ③城市森林覆盖率提高
④近地面存在逆温现象 ⑤重化工业迁出主城区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⑤ |
C.①③④⑤ | D.①②③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