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列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回答题。
下列关于该地地理特征的叙述,可能的是( )
①地形崎岖 ②全年降水丰富,年际变化大 ③地表基岩广布 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滑坡、泥石流在我国山区分布较广的主要原因是( )
A.山区植被茂密,根系使土壤变得疏松 | B.山区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 |
C.山区多暴雨,对地表冲刷严重 | D.动物的活动使地表遭到破坏 |
该地防御此类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是( )
①提高植被覆盖率 ②修建水利工程 ③修建护坡工程④清除河道淤泥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
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发生里氏7.2级地震,读图,完成题。
图中城市A位于震中的方向是( )
A.东偏北 | B.东偏南 | C.正东 | D.西偏北 |
若其他条件相同,以下各地烈度的关系是()
A.A>B>C>D | B.B>C>D>A | C.B>D=C>A | D.A>C=D>B |
读下表,回答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的统计
指标 |
70年代 |
80年代 |
90年代 |
1993-2002年 |
灾害数量/次 |
1110 |
1987 |
2742 |
2935 |
死亡人数/万人 |
196 |
80 |
79 |
53.1 |
受影响人数/万人 |
7.4 |
14.5 |
19.6 |
25 |
灾害损失/亿美元 |
1310 |
2040 |
6290 |
6550 |
表中信息反映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①灾害的强度减小 ②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
③灾害数量增加 ④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减小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表中因灾死亡人数不断下降,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降低 | B.减灾系统和防灾意识增强 |
C.人口数量减少 | D.灾害强度减小 |
图为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关于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震多发生在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 |
B.滑坡是山区沟谷中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
C.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
D.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 |
关于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 |
B.滑坡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
C.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免灾害的发生 |
D.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减小滑坡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地区发生9.0级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20多个国家发布海啸警报。据此并参照图,完成题。
此次地震成因是
A.板块张裂引起 | B.位于板块交界附近 |
C.火山活动引发 | D.位于板块内部地区 |
特大地震发生时,正值中国北方沿海盛行
A.西北风、北风 | B.东北风、南风 | C.西南风、北风 | D.东北风、东风 |
特大地震发生后,发布海啸警报的国家均临
A.大西洋 | B.太平洋 | C.北冰洋 | D.印度洋 |
观测机构修订了本次地震震级,主要是由于震级大小
A.具有不同的划分依据 | B.与地震烈度成正比 |
C.取决于测量位置 | D.与地震的测定技术有关 |
日本与我国一水之隔,这里的“一水”是指
A.日本海 | B.渤海 | C.黄海 | D.东海 |
下列叙述,说明自然灾害具有链发性特点的是
A.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B.日本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
C.地震引发海啸 | D.地震持续时间短 |
日本东部沿海著名的洋流是
A.日本暖流 | B.北大西洋暖流 |
C.千岛寒流 | D.加利福尼亚寒流 |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9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海啸给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带来史无前例的灾害,预计造成15万人死亡.回答题.
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震烈度与震级有关.此次地震震级大,烈度一定也大,所以破坏性大 |
B.这些地区的房屋结构不结实,是造成损失大的主要原因 |
C.地震烈度与震源深度有关,此次地震震源深度太浅,加之引起巨大的海啸,造成的破坏大 |
D.夜里发生地震,所以破坏大 |
本地区是地震多发区,是由于 ( )
A.地处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处 |
B.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
C.该地区为板块与板块的张裂区 |
D.该处的地形是在中生代形成的 |
下列关于海啸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海啸是海水的定期涨落现象 |
B.海啸是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或海沟侧崩塌等引起海底剧烈的地壳变动,造成大片水域突然上升或下降从而引起的海洋巨浪 |
C.月球与太阳的引力是引起海啸的原动力 |
D.地震与海啸同时影响某一地点,很难准确预报 |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造成近两百余人遇难、千余人受伤。据此回答题。
一般5级以上地震具有破坏性,破坏性地震发生时,人们有十几秒,最多三十几秒的时间逃生,人们只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事先有一些准备,就可能抓住这段宝贵的时间,成功地避震脱险。地震发生时,下列避难方法错误的是
A.应立即关闭火源,如果起火应马上灭火 |
B.室内应打开门以确保出口 |
C.学生应该马上从教室里跑到操场等空旷地区 |
D.行驶中的车辆,勿紧急煞车,应减低车速,靠边停放。 |
与地震相关联的地质灾害有
A.火山和沙尘暴 | B.干旱和洪涝 | C.瘟疫和海啸 | D.滑坡和泥石流 |
下列地理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太平洋海底火山爆发 |
B.2006年3月重庆开县天然气泄漏 |
C.1976年唐山大地震 |
D.2005年吉林化工厂爆炸导致松花江污染 |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据报道,在海啸来临前的某海滩上,一个英国小女孩根据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发现了海啸前兆,劝父母和其他人离开了海滩,使数百人免于灾难。海啸是一种巨大的波浪,其波长可达数百千米,浪高达数十米。海啸来临时,必然伴随的现象是( )
①海面突然上升和下降 ②海水变浑浊,发出异味和异常声音
③狂风 ④大雨或暴雨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8级地震。重庆、湖南、湖北、山西、陕西、河北、北京等地都有明显震感。据此回答题。
关于5月12日汶川地震,叙述错误的是( )
A.释放的能量约为6级地震的900倍 |
B.北京高楼居民比底层居民更能感觉震动 |
C.震源较浅是破坏程度大的重要因素 |
D.与通海大地震、唐山大地震同属一个地震带 |
关于人类活动与地震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发生的原因都与人类活动有关 |
B.人类活动诱发的地震多为破坏性地震 |
C.发生在海底的地震不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 |
D.人类可以通过适当的措施减轻地震的破坏程度 |
2008年9月上旬,飓风“古斯塔夫 ”、“汉娜 ”、“艾克’”和“约瑟芬”排着队穿越大西洋,向加勒比地区和美国东南沿海袭来,使途径地区遭受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结合图,回答题。
以下能反映飓风气流运动特征的示意图是( )
对飓风进行监测预报的主要手段是( )
A.GPS | B.GIS | C.RS | D.雷达 |
减轻飓风灾害的主要措施有( )
①加强监测预报②限制工业生产规模 ③保护和恢复原有湿地
④加固海岸堤防 ⑤修建水库
A.①②③ | B.①②⑤ | C.①③④ | D.③④⑤ |
倒春寒是指春季回暖过程中由冷空气活动造成的气温持续低于同时期气温平均值,并对农业生产等造成影响的气象灾害。由于倒春寒影响,年初皖南某地茶园遭受重创。结合该地此次倒春寒前后时段逐日平均气温示意图,回答题。
该地受这次倒春寒的时间是图中的( )
A.2月15日-2月18日 |
B.2月25日-2月28日 |
C.3月6日-3月9日 |
D.3月10日-3月15日 |
为防护茶园春季冻害威胁,可采取哪些措施( )
① 塑料薄膜覆盖 ② 增大茶园的通风条件 ③ 熏烟,增大湿度 ④ 滴灌、施肥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④ |
下列治理淮河水灾的措施,正确的是
A.移民建镇,退田还湖,平垸行洪 |
B.因洪泽湖泥沙淤积严重,截断淮河与洪泽湖的水道联系 |
C.加固大堤,利用京杭运河水道排泄洪水 |
D.上游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中游修蓄洪分洪工程;下游开挖整治入海入江水道 |
读世界主要农业灾害的分布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地区 |
亚洲 |
欧洲 |
非洲 |
北美洲 |
南美洲 |
大洋洲 |
主要 灾害 种类 |
干旱 洪水 沙漠化 水土流失 台风 龙卷风 |
酸雨 雪灾 |
干旱 洪水 沙漠化 蝗灾 |
干旱 洪水 飓风 龙卷风 水土流失 酸雨 |
干旱 洪水 水土流失 |
干旱 土壤盐碱化 生物灾害 |
亚洲与北美洲相同的农业灾害是
A.台风、洪水、沙漠化 | B.干旱、洪水、飓风、龙卷风和酸雨 |
C.干旱、洪水、蝗灾 | D.热带气旋、干旱、水土流失、洪水和龙卷风 |
欧洲雪灾明显多于其他大洲的主要原因是
A.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 | B.冬季气候温湿,气旋活动频繁 |
C.冬季气候寒冷,一月均温低于O℃ | D.地形以平原为主,地表水源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