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1)~(3)题。
日记一则:“今日风止天晴,气温骤降,田地里的塑料大棚上覆盖了一层厚厚的尘土,有的塑料大棚被撕裂,有的塑料大棚被吹塌。夜间,在附近刚刚返青的麦田里,不少农民正在燃烧堆堆的柴草,浓烟遮盖了田野。”
(1)从日记里看,这里可能刚刚经历了:
①沙尘暴天气 ②冷锋过境 ③台风过境 ④寒潮侵袭 ⑤气旋过境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④
(2)农民燃烧柴草以产生浓烟的主要作用是:
A.增强地面辐射,防霜冻 B.增强大气逆辐射,防霜冻
C.减弱紫外线对农作物的伤害 D.增加CO2含量,促进小麦生长
(3)该地区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
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成都平原 D.太湖平原
2006年第五号台风“格美”于7月19日下午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升成,7月25日凌晨4时前后进入台湾海峡,15时50分在福建晋江围头镇沿海登陆。下图是台风经过福建某地时的风速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受台风“格美”影响,7月25日凌晨4时~15时50分期间,福建晋江围头镇最有可能盛行: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2)在19时风速突然降低,其原因是:
A.台风微弱 B.台风中心经过 C.台风消失 D.台风停滞不前
运用现代化技术可减少海洋风暴对航行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运用GPS可及时获取风暴发展过程的数据 |
B.利用GIS可对海洋风暴的数据进行分析 |
C.利用RS 可判断海洋风暴的风力大小 |
D.RS 可提供海洋风暴的三维坐标 |
图Ⅰ为2002年10月30日由卫星所拍摄意大利西西里岛某灾害发生后第4天的影像,图Ⅱ为该地区的等高线图。回答 题。
图Ⅰ
图Ⅱ
19.据图判断,该灾害最可能是 ( )
A.森林火灾 B.火山喷发 C.龙卷风 D.沙尘暴
20.此图所示灾害发生区盛行风向是 ( )
A.西南风 B.东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21.图片说明,在灾害监测中 ( )
A.遥感技术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B.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C.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D.雷达导航技术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读下图,回答(1)~(2)题。
(1)以上各天气系统中,可能发展成台风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天气系统过境后,一般会出现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B.甲、乙天气系统一般与丁天气系统联系在一起,相伴而生
C.受丙天气系统的影响,我国北方秋季经常出现“秋高气爽”的好天气
D.伏旱的形成一般与丁天气系统有关
读下图,回答 题。
23.图中若甲图为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且该地多岩崩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图中最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的地点是 (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24.若乙图为甲图中某地等高线的一部分,实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虚线为泥石流路线,某游客此时正好位于O点,则其正确的逃生路线是图中①~④中的哪一条路线( )
A.① B.② C.③ D.④
25.若救护直升机位于甲图中山顶H处,被困游客位于A、B、C、D四点中的何点,才能被救护人员直接观测到 (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地震是突发性强、破坏大的自然灾害,研究地震时空分布规律及其破坏程度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前提,这也为地震多发地区的防震减灾教育提供必要的依据,据此回答1—2题
下列区域地震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土耳其多地震与其处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有关; ②日本、我国台湾多地震与其处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有关; ③印度尼西亚南侧多地震与其处于印度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有关;④美国西海岸多地震与其处在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有关。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下列影响地震结对地面破坏程度的选项中,组合正确的是
①震级越大,破坏越大;②震源越深,破坏越大;③震中距越大,破坏越大;④断层越发育,破坏越大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读下表回答问题
印尼海啸波浪到达时间和死亡人数(据《自然》杂志)
国家 |
震后 |
死亡 |
印尼 |
30m |
228000 |
泰国 |
1m |
5384 |
马来西亚 |
1h |
68 |
孟加拉国 |
2h |
2 |
斯里兰卡 |
2h |
31000 |
印度 |
2h30m |
88000 |
索马里 |
7h15m |
150 |
从表中可以看出海啸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海啸就我国的分类标准属于________灾害,主管部门是________,按发展过程属于________灾害,接损失程度属于________灾害。
由此可以看出自然力量通过________的方式对人类构成全方位的威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生活稳定所必不可少的各种基础条件都会受到自然灾害的直接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