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气的受热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②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多
③地球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较多 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读“大气热力状况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下列现象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削弱、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
B.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削弱、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
C.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 |
D.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
火山灰云团可能使当地夜晚气温升高,其原理反映在图中相应的数字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与阴天气温不会太高相关的地理过程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谷地 | B.山顶气温日变化最小 |
C.山顶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 | D.山谷冬季日温差远大于夏季日温差 |
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
A.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坡下沉集聚在谷地 |
B.夜间吹谷风,谷地散热快 |
C.山谷地形闭塞,降温快 |
D.谷地多夜雨,降温快 |
读下图 “山东烟台附近某山区村庄某时刻等压面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下列关于图中时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图中等压面一般出现在夜晚 ②图中等压面一般出现在白天
③此时风向由Q到P ④此时风向由P到Q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在晴朗的夜晚该谷地上空会出现逆温现象,逆温层产生的原因是( )
A.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升 |
B.山顶接受的太阳辐射多,山谷接受的太阳辐射少 |
C.山顶离太阳近,山谷离太阳远 |
D.在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
下图为四川盆地内某城市主要空气污染物PM10某时段内浓度变化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2时至14时,PM10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逆辐射减弱影响了对流运动 |
B.气温上升使空气对流的高度增加 |
C.太阳辐射增强致污染物多下降沉淀 |
D.地面辐射减弱使空气对流作用变弱 |
粮食收获时最好的天气是晴天,以便及时晾晒。下图为2012年10月24日—26日中央气象台发布的秋收农用天气预报形势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在图示时段内,①区域粮食收获晚于国内其它地区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①此时降水多,阴雨天气多,不利于收获 ②以水稻种植为主,夏种较晚 ③纬度较低,此时仍为生长期 ④经济作物比重大,山地丘陵多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
此时,②区域以北地区已经收获完成、以南地区适宜收获,但该地却为“较适宜收获”,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处于阴天或有强度不大的降水出现 |
B.该区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谷物成熟稍晚 |
C.当地主要粮食作物与南北两侧截然不同 |
D.离海近,昼夜温差小,延缓了谷物的成熟时间 |
每年冬天,省农业厅专家都要为西湖龙井茶树防冻支招。以下是两种常见的防冻措施:①覆盖防寒(寒潮来前,用网纱等覆盖茶树蓬面,以保护茶树。左图);②熏烟驱霜(晚霜来前,气温降至2℃左右时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冻害。右图)。据右图回答下列各题。
左图中的网纱在冬季主要能够
A.防太阳暴晒 | B.阻隔霜冻直接接触叶面 |
C.防病虫害 | D.防洪、防涝 |
右图中的熏烟能够减轻霜冻,是因为烟雾能够
A.使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
B.使水汽含量增加,太阳辐射增强 |
C.使地面温度增加,地面辐射增强 |
D.使大气温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
下图为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纬度相当,关于两地热力状况的比较,正确的是
A.青藏高原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主要与①②有关 |
B.四川盆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小,主要与②③有关 |
C.四川盆地的气温日较差较小,主要与①③有关 |
D.青藏高原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大,主要与②④有关 |
图中三条等温线a、b、c 数值由大到小排列,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所示半球及等温线弯曲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等温线的弯曲是由于太阳辐射的差异造成的 |
B.等温线的弯曲一定是海陆差异造成的 |
C.上图表示的南半球 |
D.上图表示的北半球 |
关于图中海陆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是7 月份,①是陆地②是海洋 |
B.若是7 月份,②是陆地①是海洋 |
C.若是1 月份,①是陆地②是海洋 |
D.不管1 月还是7 月②处都是陆地 |
下列现象中,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 )
A.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
B.日不出天已亮,日已落天不黑 |
C.夏季大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
D.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