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冻是指地表温度降到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甚至死亡。下图是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初霜、终霜日期曲线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容易发生霜冻的气象条件是
A.气温日较差小 | B.地面辐射强 |
C.风力强劲 | D.大气逆辐射强 |
我国东部地区的霜冻
A.纬度越高,初霜越早 | B.纬度越高,终霜越早 |
C.纬度越低,初霜越早 | D.纬度越低,霜期越长 |
9月中旬,浙江地区一般进入秋季(如果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2℃,则被认为进入秋季)。读杭州2008年9月中下旬几日的天气状况表,回答下列小题。
日期 |
15日 |
16日 |
17日 |
18日 |
19日 |
20日 |
21日 |
22日 |
23日 |
24日 |
最低气温 |
23℃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8℃ |
28℃ |
25℃ |
最高气温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8℃ |
30℃ |
天气 |
多云 |
晴 |
晴 |
晴 |
晴 |
晴 |
晴 |
晴 |
晴 |
阴 |
风力 |
弱 |
弱 |
弱 |
弱 |
弱 |
弱 |
弱 |
弱 |
弱 |
较强 偏北风 |
2008年9月15~23日,杭州日温差的大致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 )
A.日温差降低、天气状况 |
B.日温差增大、地面状况 |
C.日温差增大、风力状况 |
D.日温差增大、天气状况 |
2008年9月24日,杭州地区 ( )
A.气温变化与风向、风力无关 |
B.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 |
C.开始进入秋季 |
D.阴晴变化与副高北移有关 |
大气受热过程,按热量传递顺序,前后排列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削弱 |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削弱→大气辐射→地面吸收 |
C.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
D.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地面吸收 |
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图中表示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 )
A.①减弱 | B.②增强 |
C.③减弱 | D.④增强 |
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a、b、c、d表示某种类型的辐射。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高处不胜寒”表明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
A.a辐射 | B.b辐射 |
C.c辐射 | D.d辐射 |
农谚“露水起青天”主要原因是晴朗的夜晚( )
A.d辐射增强 | B.a辐射减少 |
C.c辐射减弱 | D.b辐射减少 |
读图“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箭头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利用人造烟雾可以防御霜冻,因为人造烟雾能使( )
A.①减弱 | B.②增强 |
C.③增强 | D.④增强 |
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对图中影响明显的是( )
A.③减弱 | B.②增强 |
C.①减少 | D.④增强 |
大气成分中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是( )
A.臭氧 | B.尘埃 |
C.水汽 | D.二氧化碳 |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图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没有放土的乙箱足足高了3℃。读图,回答问题。
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 B.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
C.气温的日变化 | D.大气的热力运动 |
甲箱温度比乙箱温度高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 B.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
C.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
霜冻常出现于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原因是( )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强 |
B.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作用强 |
C.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 |
D.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