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图是我国某天气系统在某地过境时的气压与风速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示意图,分析判断回答7-8题。
该天气现象是:
A.冬天大风寒潮天气 | B.东南沿海台风天气 |
C.华北地区沙尘暴天气 | D.长江流域伏旱天气 |
该天气系统是:
A.快行冷锋 | B.反气旋 | C.强热带气旋 | D.准静止锋 |
当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时
A.地球运行到近日点附近 |
B.塔里木河正是枯水期 |
C.罗马正值多雨的季节 |
D.长江水补给两岸的潜水 |
读“太平洋的洋流分布略”,关于A、B两地附近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为沿海地区,两地的降水一样多
B.正常年份A地受沿岸洋流的影响,降水较少
C.厄尔尼诺现象源自B附近的海区
D.B地没有寒暖流交汇,难以形成渔场
读图,回答15—16题。
图中字母D代表的气压带、风带为
A.副热带高气压带 | B.中纬西风带 | C.副极地低气压带 | D.东北信风带 |
某地C和D交替控制,该地所属的气候类型为
A.热带雨林气候 | B.热带沙漠气候 | C.温带海洋性气候 | D.地中海气候 |
读图,判断正确的说法是
A.图中①至④点的气压:①<②<③<④ |
B.甲地气压高于乙地 |
C.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
D.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 |
该图是水汽含量和温度的关系图,图中的曲线为饱和曲线,甲、乙、丙和丁的箭头方向分别代表大气中的水汽要达到饱和的途径。读图完成7-8题。
关于甲、乙、丙、丁四种途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温度固定时,增加水汽而达到饱和 |
B.丙:水汽含量不变时,降低温度而达到饱和 |
C.乙:经升高温度及减少水汽量而达到饱和 |
D.丁:经升高温度及增加水汽而达到饱和 |
关于自然现象“露”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下列哪一种途径而达到饱和的(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月均温在20℃以上可称高温;月均温在10℃~20℃之间,可称温暖或暖热;月均温在0℃~10℃之间可称凉爽或温和;月均温在0℃以下则称寒冷或严寒等。而描述降水多少则要复杂一些。因为一个地方的干湿状况与气温、蒸发量有密切的关系。下图为按连续五日平均气温划分的“世界四季类型分布图”,读图回答12~14题。
关于世界四季类型分布的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大致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
②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③沿纬度变化方向延伸,沿经度变化方向更替
④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一致
A.①②③ | B.①② | C.①③ | D.②③④ |
A、B两地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四季类型不同,其影响的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地形 C.洋流 D.大气环流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四季如春”型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海洋上 |
B.“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型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陆地上 |
C.“四季分明”型的地区主要分布于内陆 |
D.“全年皆冬”型的地区主要分布于极地 |
未来两天,图中N地的日平均气温和气温日较差的变化情况分别是 ( )
A.前者升高,后者变大 | B.前者降低,后者变小 |
C.前者升高,后者变小 | D.前者降低,后者变大 |
该图为该天气系统略图,其中M是不同性质锋面L1、L2的交界,有关锋面L1、L2性质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冷锋、冷锋 | B.冷锋、暖锋 | C.暖锋、暖锋 | D.暖锋、冷锋 |
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2007年12月11日顺利到达中国南极中山站,执行中国2007至2008年度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任务。读图,完成21~22题。
图中M地常年盛行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 B.东北风 |
C.西南风 | D.西北风 |
若某科考队员于某日北京时间13时30分在M地观测到太阳位于地平线上,当他再次观测到太阳位于地平线上的时间间隔是 ( )
A.19小时 | B.21小时 | C.22小时 | D.24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