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面和高空等压面分布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图中的洋流名称是( )
A.南赤道暖流 | B.巴西暖流 |
C.秘鲁寒流 | D.加利福尼亚寒流 |
科隆群岛上生活着很多企鹅,该群岛的海拔高度并不高,其成因主要是( )
A.受厄尔尼诺影响 | B.受拉尼娜影响 |
C.受寒流影响 | D.受暖流影响 |
黄河下游地区河水与潜水的补给关系是( )
A.相互补给 | B.河水补给潜水 |
C.潜水补给河水 | D.互不补给 |
读图,当α=23°26′时,判断:此图示半年后,关于乙图中河流与潜水面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东部地区的潜水面是a状态 | B.地中海沿岸地区的潜水面是b状态 |
C.开普敦地区的潜水面是b状态 | D.黄河下游沿岸的潜水面是a状态 |
图为三圈环流的组成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处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由运动原因形成 |
B.②处为副极地低气压带,由动力因素形成 |
C.③处气压带的形成一定是动力因素 |
D.在①③影响下的地区,较为湿润 |
造成初春气温骤变的原因,除冷暖气流的影响外,云对气温高低也有一定影响。以下关 于云对气温影响的正确叙述是( )
①白天多云,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造成地面气温不太高
②白天多云,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造成地面气温升得更高
③夜晚多云,云对地面起保温作用,使地面气温比无云时高
④夜晚多云,云将地面热量传到太空中,使地面气温比无云时更低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底部放一 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15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 3 ℃。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 | B.大气的热力运动 |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
A.太阳辐射 | B.地区间的冷热不均 |
C.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 | D.地转偏向力 |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们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正确的是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 | B.大气的反射作用—D |
C.大气的吸收作用—B | 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C |
若P地常年受西风影响,该地可能位于( )
①欧洲西部
②美国西部沿海
③大洋洲西南部
④南美洲西南沿海
A.①③ | B.②① | C.③② | D.③④ |
读图,回答2~3题。图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 读图回答2~3题。
上述“某月”是( )
A.1月 | B.4月 | C.7月 | D.10月 |
该月份甲地盛行()
A.东南风 | B.东北风 | C.西南风 | D.西北风 |
读图6,回答31~33题。
若该图为热力环流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处气温比丙处高 |
B.气流①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冷热不均 |
C.甲处气压比丙处低 |
D.气流②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差异 |
若该图代表北半球“三圈环流”中的中纬环流,则
A.①处为西南风 | B.丁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
C.丙处多锋面雨 | D.②是因为受热而上升 |
如果该图表示的是东亚冬季的季风环流,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丁一定为陆地 | B.丙、丁两地中,丙地气温高于丁地 |
C.①为东南季风 | D.该环流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读图5,完成27~30题。
图示箭头中,代表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地面辐射
A.能量的主要来源是大气逆辐射 |
B.大部分被大气吸收 |
C.随温室效应强度的增大而增强 |
D.属于短波辐射 |
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箭头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在晚秋或寒冬,农民为了保护农作物防御霜冻,常常燃烧植物秸秆制造烟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使大气吸收了太阳辐射,保存在大气中,使大气温度增高 |
B.最主要是想通过燃烧植物秸秆释放出的热量增温 |
C.增强大气的逆辐射,使地面温度增高 |
D.制造烟幕减少地面辐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