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7-9题。
7. 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 |
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
B. |
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
C. |
降水变率增大 |
D. |
河道淤积 |
8. 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 |
①② |
B. |
②③ |
C. |
③④ |
D. |
①④ |
9. 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 |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
B. |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
C. |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
D. |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发过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下图示意罗纳河流域的地形。
(1)分别之处罗讷河上游(瑞士境内)、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2)表1列出罗讷河整治不同阶段的主要措施。请在下列整治和开发目标中进行选择,完成表1。请将选出的各整治和开发目标填写在相应位置。
整治和开发目标:防洪 改善水质 发电 增加生物多样性
土地开发 开采河沙 改善航运条件
(3)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设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
(4)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
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下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河床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9~11题。
9.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
A. |
1-3月 |
B. |
3-6月 |
C. |
6-9月 |
D. |
9-12月 |
10.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
A. |
径流量增大 |
B. |
河道淤积 |
C. |
流速加快 |
D. |
河床展宽 |
11.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
A. |
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
B. |
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
C. |
提高潮流冲淤能力 |
D. |
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
某科考队8月考察勘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勘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勘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勘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2)分析勘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
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 |
向陆地方向推进 |
B. |
向海洋方向推进 |
C. |
位置稳定 |
D. |
反复进退 |
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 |
形成新的贝壳堤 |
B. |
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
C. |
形成河口三角洲 |
D. |
迫使河流改道 |
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 |
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
B. |
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
C. |
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
D. |
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
白斑狗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有"鱼中软黄金"之称,白斑狗鱼是肉食性鱼,适宜在16℃以下的水域产卵繁殖,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北部冷水水域,栖境多为水质清澈、水草丛生的河流,在我国仅见于新疆的额尔齐斯河流域(图7)。
额尔齐斯河是我们唯一属于北冰洋水系的河流。
(1)根据支流的分布特征,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
(2)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适合白斑狗鱼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
(3)说明白斑狗鱼产量低的原因。
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
甲: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
乙: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
丙:又一次入秋失败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
丁: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
据此完成10~11题。
10. 以上四人所在地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是( )
A. |
甲乙丙丁 |
B. |
丁乙丙甲 |
C. |
丁丙甲乙 |
D. |
甲丙乙丁 |
11.当天可能是( )
A. |
4月28日 |
B. |
6月28日 |
C. |
9月2日 |
D. |
11月2日 |
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7~9题。
7. 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
A. |
递减 |
B. |
先减后增 |
C. |
先增后减 |
D. |
递增 |
8. 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 |
水体营养盐 |
B. |
太阳辐射 |
C. |
水体含沙量 |
D. |
洋流流向 |
9.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
A. |
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
B. |
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
C. |
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
D. |
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屑碎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9~11题。
9. 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 |
坡度和缓 |
B. |
岩石裸露 |
C. |
河流、沟谷众多 |
D. |
降水集中 |
10.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 |
①② |
B. |
②③ |
C. |
③④ |
D. |
①④ |
11.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
海拔较高 |
B. |
土层浅薄 |
C. |
光照不足 |
D. |
水源缺乏 |
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6~8题。
6. 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
A. |
用水便利 |
B. |
土壤肥沃 |
C. |
地势平坦 |
D. |
植被缺失 |
7. 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
A. |
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
B. |
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
C. |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
D. |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 |
8. 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
A. |
热带雨林气候区 |
B. |
地中海气候区 |
C. |
热带草原气候区 |
D. |
热带 |
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芬兰伊瓦洛(位置见下图)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据此完成4~5题。
4. 推测该地轮胎测试场供轮胎测试的路面是( )
A. |
冰雪路面 |
B. |
湿滑路面 |
C. |
松软路面 |
D. |
干燥路面 |
5. 在最佳测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 )
A. |
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
B. |
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 |
C. |
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 |
D. |
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12时 |
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好盐层,据此完成6-8题。
6.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
A. |
远大于2000毫米 |
B. |
约为2000毫米 |
C. |
约为210毫米 |
D. |
远小于210毫米 |
7.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
A. |
坡面 |
B. |
洪积扇 |
C. |
河谷 |
D. |
湖盆 |
8. 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
A. |
湖盆蒸发量增多 |
B. |
盐湖面积缩小 |
C. |
湖水富养化加重 |
D. |
湖水盐度增大 |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
A. |
常绿阔叶林 |
B. |
落叶阔叶林 |
C. |
常绿硬叶林 |
D. |
针叶林 |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
A. |
用地类型差异 |
B. |
居民爱好差异 |
C. |
景观规划差异 |
D. |
行政管辖不同 |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 |
气温 |
B. |
降水 |
C. |
光照 |
D. |
土壤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7年是加拿大建国150周年,国家公园免费开放一年。加拿大落基山南段的众多国家公园,自然风光美丽壮观,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
材料二 图14为“加拿大50°N附近温哥华—温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图及部分城市气候资料图”。
(1) 2017年3月,中国某旅游团从温尼伯乘车前往落基山前的莱斯布里奇,发现沿途的景观带由森林带依次过渡为_______。这种景观带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 分异规律。
(2)游客感觉到莱斯布里奇与温尼伯气温不同。试比较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冬季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_______
(3)游客自莱斯布里奇西行,攀登落基山,可能看到的山地垂直自然带有_______。
(4)游客继续西行至“加拿大雨都”温哥华,发现这里与落基山以东的气候不同。温哥华属_______气候,这里降水较多的原因有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