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每空1分)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 波,B表示 波,其判断依据是 。F 面。
(2)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 ,地震波B波速度 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 ,以下的G物质状态可能为 态。
(3)F面以下为 ,C面和D面之间为 ,D面以下为 。
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
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 |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
在地表以下80-400千米处存在一个呈熔融状态的软流层,该层以上物质是由岩石组成的,成为岩石圈。关于岩石圈和软流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岩石圈就是地壳 |
B.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 |
C.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层 |
D.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源地 |
2011年10月23日13时41分,土耳其东部(震中位于北纬38.8度、东经43.5度)的凡省发生里氏7.3级地震,震源深度为5公里,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回答下列问题。
土耳其地震发生时北京时间为( )
A.10月23日17时41分 | B.10月23日18时41分 |
C.10月23日18时47分 | D.10月23日8时41分 |
读下图,关于土耳其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主要是受到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作用
②主要是受到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拉伸作用
③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
④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这次地震震中的人们会感觉到:( )
A.只有上下颠簸,没有水平晃动 |
B.只有水平晃动,没有上下颠簸 |
C.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
D.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 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M和N所位于的地形区分别是( )
A.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 B.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
C.黄土高原、汾河谷地 | D.四川盆地、大别山区 |
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A.海平面 | B.岩石圈底部 |
C.莫霍面 | D.软流层中部 |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问题。
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C为生物圈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其中G为地核
C.岩石圈由E、F组成
D.外部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
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
A.软流层 | B.下地幔 |
C.图中D层 | D.图中G层 |
下列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球外部可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 |
B.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小 |
C.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
D.生物圈最活跃的圈层 |
下图为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纵波和横波波速都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
B.①和②之间是古登堡界面 |
C.在深约2 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 |
D.地核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
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字母C代表( )
A.岩浆岩 | B.沉积岩 | C.变质岩 | D.火山岩 |
软流层存在于( )
A.岩石圈之上 | B.莫霍界面之上 | C.岩石圈之下 | D.古登堡界面之下 |
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箭头①代表( )
A.喷发冷凝 | B.外力作用 | C.变质作用 | D.重熔再生 |
读地球圈层结构局部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地球不同圈层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有关①②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圈层属于内部圈层 | B.②圈层密度最大 |
C.②③圈层属于外部圈层 | D.③圈层厚度有8-18KM |
铺路、建楼用的建筑材料主要来源于( )
A.① | B.② | C.③ | D.①②③ |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
(1)地震波: F______
(2)不连续界面:B________
(3)圈层:D
(4)地震波在经过B界面时传播速度有什么变化?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各题。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情景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
A.页岩地区 | B.砾石层地区 |
C.石灰岩地区 | D.花岗岩地区 |
对图示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曾经经受水平挤压运动 | B.曾经经受水平扩张运动 |
C.没有良好的储油构造 | D.没有良好的储水构造 |
2013年11月20日开始,日本西之岛东南的海底火山发生强烈喷发,形成一座“新岛屿”,左图为“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右图为“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这次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图中的(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图4中序号与这片“新岛屿”的形成过程对应的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