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和思想变化。
材料一 乾嘉盛时的学术文化,却渐渐与政治事业宣告脱节。因顺、康、雍、乾历朝文字狱之惨酷,使学者间绝口不谈朝政时事。……清代考证学,颇亦承袭明人。社会书本流传既易,博雅考证之学,自必应运而兴。……故江、浙考证汉学,……则变为纯学术之探讨,钻入故纸堆中,与现实绝不相干。
——钱穆《国史大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到乾嘉时代(清代中期)江、浙学者出现的两种背离的学术文化思想,并分析各自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李森科、非李森科,我们搞不清,有那么多的学说,那么多的自然科学,就是社会科学,这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说,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双百方针”
(2)概述“双百方针”的主要内容, 并从政治与学术文化角度评价其意义。
材料三 毫无疑问,互联网的出现作为新的社会粘合剂,极大地改变了既有的社会结构,文化、政治、经济已然呈现出一种与过去大不一样的面貌。

(3)互联网的出现是时代潮流,还是洪水猛兽,众说纷纭。请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择一论证。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200年来,欧洲局势纷繁复杂。
材料一  200年前,拿破仑帝国盛极而衰。下图是某次拿破仑战争形势图。

(1)请写出该战役的作战双方并概述该战役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影响。
材料二  100年前,欧洲笼罩在世界大战的阴影中。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2)简述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的主要史实。一战前后,围绕世界霸权和殖民地进行了一系列争夺,在此期间各大国国际地位变化?
材料三 欧洲一体化大事记(1951年~2000年)

时间
进程
1951年
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建立煤钢共同体。
1958年
上述六国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决定建立关税同盟。实行共同农业政策,组成农产品共同市场。
1967年
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75年
欧共体首脑会议正式定名为“欧洲理事会”。
1979年
欧共体各国成立欧洲议会,加强各国的政治联系,协调彼此的对外政策。
1991年
欧共体通过欧洲联盟条约即《马约》。两年后正式生效,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成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1993年
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现了人员、货物、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1999年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3年后,欧元正式进入流通领域。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二战后与一战后的法德关系有何变化?从政治经济、国际地位和社会思潮等角度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几乎没有人否认,欧洲人所谓的新旧世界之间全新而复杂的交拄变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新的富裕商业阶级在欧洲大西洋沿岸成长起来。……欧洲由于采用美洲的马铃薯而人口增加。欧洲人民依赖糖和烟草等进口商品。
——(美)R. R.帕尔肤《现代世界史》
(1)材料一反映了西欧的哪些历史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
材料二 欧洲的政治思想、科学、哲学、文化风尚和人民也广泛散布于全世界,对现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提供了既有建设性、又有破坏性的典范。
——(美)R. R.帕尔欲《现代世界史》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17,、18世纪欧洲风尚在政治、经济、思想和科学方面的具体表现,这些风尚对19世纪的中国有哪些建设性的影响?
材料三 世界与西方的冲突至今已经持续了四五百年。在这场冲突中,到目前为止,有重大教训的是世界而不是西方,因为不是西方遭到世界的打击,而是世界遭到西方的打击一一狠狠的打击。(注:作者认为的“世界”是指西方之外的整个非西方世界)
——(英)阿诺德·J·汤因比
(3)你认同汤因比的观点吗?为什么?(6分,只有观点不说明理由不得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自汉代起,儒家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他们的政权合法性寻找某种原则,对于他们是至关重要的。……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他们最大成就是,使这个从未亲身经历封建时代的新文人阶层相信,孔于的学说能够应用于新的政治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武帝时儒学为支持中央集权提供的理论主张。这些理论主张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材料二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
材料三 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帷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犊,特以贽大言欺世,至今乡曲陋儒,震其虚名,如置之不论恐贻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曝其罪。
——清《四库全书总目·别史类存目》
(3)根据材料三,结合李贽的思想主张说明“其书可毁”的理由。分析统治者“毁书存目”的目的所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1世纪是海洋世纪。近代以来,大国对海洋的争夺,一直持续不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19 世纪90 年代后期起, 德国开始建造大海军, 对英国海上霸权乃至本土安全形成严重的威胁。德国于1898 年和1900 年通过两个海军法案。德国海军预算1900年,为740 万镑;1910 年 为2060 万镑; 1914 年为2240 万镑。 
——摘编自陈欣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英德矛盾》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海上力量崛起的条件。德国这一举动对英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1922年《五国条约》规定的五国战列舰总吨位限额(单位:万吨)

 





主力舰
52. 5
52.5
31.5
17.5
17.5
航空母舰
13.5
13.5
8.1
6
6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五国条约》的地位。据材料二分析,条约对美日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英国人从16世纪开始就走向世界海上霸权的道路,他们的眼光从来就不是以欧洲一隅为焦点。日本虽然也是一个岛国,但其人民却不具有海洋民族的习性。他们从未向太平洋去寻求发展,其航海活动只限于亚洲大陆边缘。反而言之,他们却经常企图从海洋入侵大陆。
——钮先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
(3)综合以上三段材料并结合20世纪以来相关史实,多角度论述“海上的霸权与主权”这一主题。(要求:多种角度,层次分明;史论结合;行文流畅;150字左右。)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幸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探索它的真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
               西方
古代
1.孟子主张“舍生取义”;荀子主张以修养德性来“召福”。
2.家族“香火”旺盛成为个人幸福观的显著标志和重要体现。
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幸福具备三个条件:身体、财富和德行,而德行最根本。

(1)从材料一看,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幸福观形成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人民的笑脸是幸福感的重要体现。下面是美国人民在三个时间段的面部变化特征

时间
面部特征
(2)成因
20世纪20年代

(狂妄——理性的丧失)

1929—1933年

(绝望——末日的到来)
1929—1933经济危机的打击
1933—1939年

(期望——新生的曙光)

材料三 孙中山:“民生能够实行,社会问题才可以解决;社会问题能够解决,人类才可以享受很大的幸福。”
(3)孙中山为实现民生幸福,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哪些努力?
材料四 央视推出《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下图为对京沪穗三市居民幸福感的调查和2014年中央预算部分支出项目安排。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促进民生幸福采取了哪些举措?综上所述,指出影响社会幸福观形成的因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被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我们只能叫它做读书人的政府,或称士人政府。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政治得失》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选官制度?为什么“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
材料二  16一18 世纪初期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增设教授席位的情况
(2)根据材料二的信息,概括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从16世纪中期至18世纪初期新增课程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时间
大学
增设的教授席位
1546年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神学、希伯来语、希腊语、民法、医学
1619年
牛津大学
萨维里几何学
1621年
牛津大学
色德来自然哲学、萨维里天文学
1663年
剑桥大学卢卡西
数学
1669年
牛津大学
植物学
1702年
剑桥大学
化学
1704年
剑桥大学
天文学

材料三 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1年)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
(3)据材料三指出当时同文馆的处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处境的社会背景。
材料四  2004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有92篇,占所有课文的20%,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新闻网《六十年语文书变迁》
(4)根据材料四,概括21世纪以来语文教材内容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经济条件。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摘编自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1)依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学者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冷战起源的原因。
材料二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军备控制谈判取得显著进展,……70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其原因主要在于苏联在亚非两洲进行频繁的直接间接军事干涉,连同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扩展海外军事、政治义务的倾向重新显著抬头。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争霸过程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冷战时期制约世界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
材料三 这种“两个世界”对抗的格局虽然在历史的长时段中仍属于过渡形态,但毕竟改变了世界体系发展的自发性走向,并由此在战后40余年间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
——俞邃《大国关系调整与世界格局的发展》
(3)材料三认为“美苏40余年冷战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以亚洲地区为例,举两例加以说明。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不是以封建城镇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到了17-18世纪,形成了以乡村工商业为依托的中小城镇,这时期中小城镇大约已达到了700多个。这一类属于商业小城镇。以利物浦发展为例,它由一个小山村发展成为一个仅次于伦敦和布里斯托尔的大商业港口城市,1709年经常出入利物浦的船只已达1092艘,货物27210吨,1750年进出口吨位达到65000吨。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英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 自18世纪60、70年代之后,生产力和生产的组织形式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中小城镇,按不同的类型发展成不同的城市,如曼彻斯特、索尔福德、博尔顿、普雪斯顿、斯托克波特、奥尔德等城市成为以棉纺织业为主的工业城市,斯洛普、任斯特、斯塔福德形成以采矿和冶金为主的工业城市,利兹、哈德斯、菲尔德是毛纺织业的城市。
(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所说的“生产力和生产的组织形式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
材料三 英国城市化进程具有不平衡性和盲目性。结果城市规模发展过大过快,出现严重的“城市病”。182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自1601年起实行的《济贫法》的修正案。1848年和1875年两次通过《公共卫生法》。1866年通过了《环境卫生法》。1909年,英国通过了第一部涉及城市规划的法律《城市规划法》。1956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治理大气法律——《空气清洁法》。
——材料一至材料三均摘编自刘春成等《城市的崛起》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材料四 《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介绍说,新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历程迄今大致包括1949—1957年城市化起步发展、1958—1965年城市化曲折发展、1966—1978年城市化停滞发展、1979—1984年城市化恢复发展、1985—1991年城市化稳步发展、1992年至今城市化快速发展等6个阶段。
(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992年至今推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国内外有利因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什么政治制度?其后来又被什么制度所取代?
材料二 诏曰:“朕深诏执事,兴廉举孝,庶几成风,绍休圣绪。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今或至阖郡而不荐一人,是化不下究,而积行之君子壅于上闻也。且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古之道也。其议二千石不举者罪。”有司奏:“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奏可。
——《资治通鉴》卷十八 《汉纪十》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什么制度?依据材料二,指出当时社会存在什么问题,解决办法如何?
材料三 由此论之,职名中正,实为奸府;事名九品,而有八损;古今之失,莫大于此!愚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敝法,更立一代之美制。
——《资治通鉴》卷八十一 《晋纪三》
(3)材料三中所说的“一代之美制”后来在何时开创?简要说明其创立之初,对匡正时弊所起到的主要历史作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正式开幕。1月28日上午,顾维钧代表中国在“十人会”上就山东问题发言。他从历史、文化、经济、战略诸方面有力地阐明了山东是中国不可分割也不容争辩的领土,并直截了当地提出“根据和会承认的民族主义和领土完整的原则,中国有权收回(山东被占的)那些领土”,“中国代表团相信,和会在考虑处置胶州租借地及德国在山东的其他权益时,会充分重视中国的根本和崇高的权利,即政治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权利,以及中国对世界和平的真诚愿望”。
从5月上旬起,顾维钧与美国、法国等代表团积极交涉,力求中国能在不承认山东问题条款的前提下签订和约。5月底,中国代表团因内部意见不一而呈停顿状态后,顾维钧勇敢地挑起代表中国的重任,成为代表团实际上的主持人。6月28日,对德和约举行签字仪式,在列强拒绝中国保留签字的要求,而北京政府又无指示的情况下'顾维钧果断做出拒签和约的决定。这一举动不仅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尊严,也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在与列强交涉中“始争终让”的惯例,成为近代中国外交史上一块醒目的界标。
——摘编自朱汉国、杨群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七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维钧力争山东主权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韵外交立场作出简要评价。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编译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是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据考,在甲午战争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争前后中国人对宪法的态度有何变化,并指出甲午战争前态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行民主宪政的意义。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规定条目分明,内容琐碎,如“有暇时常至野外旅行”;“年未满六十岁者,不得设宴祝寿”;提倡“冷水洗浴”、节约运动、升降旗礼、清除垃圾和污水、灭蝇竞赛、禁毒等。“礼义廉耻”是其理论基础,着力服务当前工作一直是新生活运动的主要目标。1939年2月,蒋介石在演说中重新诠释“礼义廉耻”,如“义”应该由原来“正正当当的行为”发展成为“慷慷慨慨的牺牲”。
——摘编自刘利民《新生活运动:构建社会理性的尝试》
材料二:如果用蒋介石集团当初定下的新生活运动的目标和准则来衡量,三年多的新生活运动既没有能够使“五四”以来日趋没落的儒家文化得以复兴,也没能实现所谓国民食衣住行方面的生活革命……甚至连最基本的整齐清洁也无法普遍做到,当然更谈不上“挽救危亡,复兴民族”。事实上,到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前,新生活运动已基本走向衰落,归于失败。
——摘编自关志钢、赵哲《抗战爆发前新生活运动的衰落及其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生活运动的特征。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生活运动失败的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但丁在《论俗语》中倡导与教会所用的  《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胡适的文章
官方语言——拉丁语相对立的地方语言
图1                                   图2
分别概括图1和图2反映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的角度比较二者的异同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社会流动指的是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的过程。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著名史学家萧功秦指出:“中国传统官僚集权社会的精英,主要是由地主、士绅与官僚这三个阶层角色构成的……自隋唐以来迄至近代'传统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个显著的特点是,上述这三个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着相对频繁的横向流动”。
材料二:史学家王乃耀提出英国自16世纪“封建贵族阶级在来势猛烈的圈地运动中发生了严重的分裂。大贵族日趋没落,中小贵族中的一部分人逐渐资产阶级化。”“在18世纪期间,就整个世纪平均数而言,大约有一半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加入了无产阶级,……大约在1750年,自耕农消灭了。”
材料三:1850年,普鲁士政府颁布《调整地主和农民关系法》,允许农奴以高额赎金赎免劳役和其他封建义务。这时期新发明的农业机械日益使小规模的经营变成一种过时的、不再有生命力的经营方式。到了19世纪的最后20年,美洲和印度的廉价粮食充斥整个欧洲市场,全欧洲的农业经营方式在竞争下失败了。
——摘引自张新光《农业资本主义演进的“普鲁士式道路”历史终结及其启示》
(1)材料一提到的唐宋之变是当今史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请简述唐宋时期社会流动的原因和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16—18世纪英国社会阶层流动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发英国社会流动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德国农业变化的因素有哪些?通过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社会阶层间流动的认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