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大清帝国陆军部成立,1906年,以陆军军歌《颂龙歌》作为代国歌:“于斯万年,亚东大帝国。山岳纵横独立帜,江河漫延文明波,四百兆民神明胄,地大物产博。扬我黄龙帝国徽,唱我帝国歌。”
材料二《五族共和歌》:“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材料三 1926年7月1日,广州“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启用黄埔军校校歌《国民革命歌》为代国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材料四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一致通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正式确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1)材料一中的国歌有何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哪句歌词不符合史实。
(2)材料二中的国歌可能创作于哪一政府时期?结合史实说明当时是如何“揖美追欧,旧邦新造”的?
(3)材料三、四的国歌在内容与作用上有何相似之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仁宇曾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1)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分析“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材料二 中国以四五千年的君主国体,一旦改为民主,在世界新趋势虽顺,在世界旧观念则逆。况以一二人为之,则因逆而更难。而孙中山不畏难,不怕苦,不耻屡仆屡起,集合同志,谋举革命,千回百折,备尝艰辛。……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
——张謇《追悼孙中山的演说》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先生“备尝艰辛”还要坚持革命的原因。
材料三 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规划了美好的未来。报告用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阐述“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一论断,凸显了民主政治的重要地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建国后实现了哪一重要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十五大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何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走向民主的过程中有哪些特点。
通过历史上不同社会时期不同国家社会政治制度的建设,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唐朝政治制度是什么?该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一回答,唐太宗时期,加入国家要在江南修建一项水利工程,其正常的运行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吏部 | B.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
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吏部 | 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
(3)根据材料三的图示,完成下列表格。
国家 |
走上资本主义民主道路的方式 |
政体 |
政体确立的标志 |
英国 |
|
|
|
美国 |
|
|
|
法国 |
|
民主共和制 |
|
德国 |
发动王朝战争 |
|
|
(4)上述材料反映的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给你有何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诗词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①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②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秋)
③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④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诗①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在被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又有哪些?
(2)诗词②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开创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3)导致③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的结果如何?
(4)诗词④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是什么?
史观就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依据下表对四种史观的解读,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史观 |
解读 |
①革命史观 |
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阶级)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阶级的统治 |
②文明史观 |
人类文明演变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农业文明分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分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
③全球吏观 |
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形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一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
④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
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
(1)长期以来,在有关世界近代史开端的问题上,存在几种不同观点。解放后我国史学界
一般都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请问,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什么?(2分)体现了什么史观?(1分)
(2)另一种观点认为,1500年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因为1500年前后特别是16世纪的一
系列重大事件都表明人类历史进入了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目前,史学界大部分学者都持这一观点。请从文明演进或近代化的角度简要说明这一观点的合理性。(4分)
(3)持不同史观的学者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请你站在①②③三种史观持有者的角度,分别阐明理曲。(6分)
(4)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不同史观的侧重点不同。如若运用①、④两种史观对洋务运
动作出评价,哪种史观评价较高,哪种史观评价较低?为什么?(4分)
近来,欧美国家的债务危机不断发展,引起人们对社会福利制度的重新思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经济危机与社会福利制度
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联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失业救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佥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罗斯福政府对富人征收重税,提高了遗产税,征收赠予税,对数额巨大的个人净收入征收累进税,使国民收入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分配.
(1)依据材料,归纳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3分)结合有关背景知识,分析这些措施
的时代意义。(4分)
问题二福利制度与欧美债务危机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失业工人享受的福利待遇甚至超过正常工作的低收入者,使得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在希腊,公务员的未婚或离婚女儿,仍然可以在父母死后继续领取他们的退休金。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是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最大项目,一般在30%以上,德国甚至达到71.49%。2010年社会福利在希腊政府总支出中的占比达41.6%。截至今年2月份,希腊的债务高达2940亿欧元,人均负债2.67万欧元左右,债务危机空前加剧。20世纪70年代起,改革福利制度的呼声逐渐高涨,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
(2)根据材料反映的问题,结合20世纪70年代经济形势的变化,谈谈改革福利制度的必
要性。(6分)
问题三福利制度能走多久
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改革福利制度,但步履维艰.每一次福利制度改革都会引发民众的抗议怒潮(如图),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游行不断发生。为了迎合选民,争取选票,任何政党都不愿采取真正的增税收,降福利,消赤字的改革办法来实施根本的治国良策。
(3)依据对材料的分析,你认为如何才能使福利制度走得更久?(4分)
自古以来,城市就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区,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唐代中期以后,延续了近千年的封闭式的坊市制度开始崩溃。·····北宋中期开
始出现新的城市规划。(两宋都城)在街道上布局虽不甚规整,但在城市布局的科学性
与合理性方面则有了长足的发展。汴梁城有内、外城墙三层。中间一层为内层,主要分
布着中央各官署;内层中部又有宫城,即大内。·····而同前代相比,变化最大的当属
坊墙拆除、临街房舍店铺及娱乐场所的出现。
——《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
(1)材料一中的城市规划与布局有什么新特点?为什么?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
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荒村,
“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
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南京“织机逾百张”繁阜喧盛。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有什么新特点?这种新
现象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美国《纽约时报》一记者在1871年游历广州时,对广州城市的繁华惊叹不已:
“宽阔的珠江,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大厦、仓库、商铺等等,
这些建筑物看上去并没有分成街道,而是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
馆的小教堂,上面有钟楼和高高的十字架。”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
(3)依据上述材料,提取广州在社会生活方面近代化的相关信息。(不得照抄原文)(4
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广州社会生活较早走向近代化的原因。
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
数学 |
天文历法 |
地学 |
化学 |
农学 |
机械 |
水利 |
兵器 |
轻工 |
项数 |
22 |
25 |
25 |
9 |
25 |
7 |
7 |
8 |
9 |
——《中国的世界纪录》
材料二 东西方天文学成就一览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
西方近代的天文学成就 |
《尚书》中有日食记录; 《竹书纪年》中记载了流星雨; 《淮南子》中记载了太阳黑子; 《春秋》中有哈雷彗星的记录; 《汉书》中有新星的记录; 僧一行测量了子午线 |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开普勒指出行星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 伽利略自制天文望远镜,证明新天文学正确性; 布鲁诺指出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宇宙是无限的; 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
材料三 “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呢?”这是英国学者李约瑟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研究中重点探讨的问题,在史学界被称为“李约瑟难题”。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最突出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回答,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在天文学研究方面有何显著差异?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李约瑟难题”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惑,指迷失方向)
材料二 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材料三 “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的发明……都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马克思1863年1月28日致恩格斯的信
材料四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请回答: ⑴从材料一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它辨别方向的功能?
⑵据材料二分析,中国的三大发明对欧洲社会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
⑶材料四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⑷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图9中的场景曾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连战先生从台北出发,先后到达祖国大陆的南京、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双手终于握到了一起,并发表了“三项体认”和“五个促进”的新闻公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和平之旅”的第一站南京,刚下飞机的连战说:“对中国国民党来讲,南京是一个具有历史连接、感情连接的地方……是‘国父’以及创党总理中山先生的陵寝所在地……”
(1)请写出中山先生在南京所创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名称。
(2)为了巩固共和制度,中山先生颁布了《临时约法》。指出《临时约法》的重要历史意义。
材料二:党史研究专家李新在《国共关系七十年·序》中指出: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举足轻重的两个政党。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国共两党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昌盛……
(3)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国共两党实现了首次合作。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当时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了一场什么革命运动?简述这场革命运动的重要意义。
材料三:近代中国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问题是振兴中华民族,争取国家的独立、和平、富强、屹立于世界先进国家之列。这可以说是两党的共同的根本利益。
----唐培吉等著《两次国共合作史稿》
(4)结合材料三扼要指出国共两党有什么共同利益?第二次国共合作有何成果?从七十多年来的国共两党关系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凡思想观点正确、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材料二: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而第三次征服则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德国法学家耶林格
(2)材料二中的“法律”指的是罗马法中的哪部分内容?简述罗马法与近代法学之间的关系。
材料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材料三体现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4)图1所示的文献是在由哪一机构颁布的?图2所示的文献它体现了哪两大原则?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是妥协的艺术,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阅读图片材料: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说明图一、图二、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3分)
(2)图四、图五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中国取得了什么样的外交成就? (6分)
(3)图六是我国代表在第26届联大上的照片,你知道乔冠华为什么开怀大笑吗?(2分)
(4)上列图片反映出旧中国外交与新中国外交的历程,你读后会有哪些感慨? (2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来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主权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就是议会。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机构是国家立法机关,独立行使立法权,并与其他两权即司法权和行政权相互制约与平衡。 ——岳麓版教材《政治文明历程》
材料二 英国:“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19世纪中期,……议会选举……变成两大政党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岳麓版教材《政治文明历程》
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华盛顿之后,美国的总统选举受到政党控制,国会也形成两党对垒的局面。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岳麓版教材《政治文明历程》
材料三 早在1939年10月,中国共产党就告示全国:中共的“根本主张,是要真正实现新式代议制的民主共和国”,对此,“共产党是决不放弃的”…… 1949年,历史翻到新的一页。从人民政协的召开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举行,举国上下,政通人和,民主政治开了一个好头。 ——应克复《论中国现行代议制度之改革》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法、美、德四国确立的标志性事件
(2)根据材料二,以英美两国为例,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有哪些基本特征?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中国实现“新式代议制的民主”的标志是什么?除此之外,新中国还建立了哪些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国家的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的方式产生。当然,抽签也要
依据职位轻重而略有区别。执政官这类最高官职尚须各选区按比例提出一定数量的候选人,
然后再从候选人中抽签决定,但候选资格已尽量放宽,无任何财产、等级、资历的限制。
其他各级官职和五百人会议成员则在各选区从合格公民中直接抽签产生。
——摘自人教版高中新课标教科书
材料二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而已。
——《明史》
材料三 英国“光荣革命”以后,内阁逐渐取代了枢密院,成了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构。18世纪初,形成了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1742年,沃波尔内阁的政策遭到议会反对,沃波尔辞职,创下了首相遭到议会反对时,应辞职向议会谢罪的惯例。1783——1784年,小皮特内阁遭到下院反对,内阁决定解散下院,提前进行议会选举,由新成立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这一惯例进一步完善了责任内阁制。
——《世界史资料》
材料四 “凡居住陕甘宁边区区域的人民,在选举之日,年满16岁的,无男女、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犯下列各条之一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有卖国行为经法庭判决者。2.经法庭判决有罪剥夺公权期限未满着。……
——《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
项目 |
家庭成分 |
社会出身 |
||||||||
地主 |
富农 |
中农 |
贫农 |
绅士 |
商人 |
学生 |
军界 |
工人 |
务农 |
|
数量 |
7 |
17 |
41 |
26 |
9 |
15 |
10 |
2 |
2 |
53 |
备考 |
全县参议员91名,内有候补议员12名。 |
——摘自《庆阳县两年来三三制执行情况》(1944年)
材料五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六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的特点,并指出其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说出明朝内阁制的特点及实质。
(3)根据材料三说出英国内阁制的特点及实质。u
(4)根据材料四分析抗日根据地参议员的组成有何特点?中共在抗日根据地推行民主政治
有何积极影响?
(5)对比材料五和材料六,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6)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和17世纪华南地域社会转型时期,粤闽交界因“山贼”“海盗”和“倭寇”空前活跃,而引致地方动乱的严重情势,乡村聚落出现了明显的军事化趋势,以宗教组织和民间神祭祀为核心的乡村社会组织重新整合……该地区“乡无不寨,高墙厚栅,处处皆然”的乡村景观。
——摘编自陈春生、肖文评《聚落形态与社会转型:明清之际韩江流域地方动乱之历史影响》
材料二 民情强悍,好勇斗狠,嗜利轻生。乡村聚族而居,烟户繁密。明末海盗纵横,民多筑围建堡以自卫,久而乡无不寨,高墙厚栅,处处皆然。其弊也,莠民藉以负固,敢于拒捕抗粮。官吏捕为难,半由于此。
——摘自冒澄《潮牍偶存》卷一
材料三 明、清两代,有些商业市镇、手工业市镇以及手工业——商业市镇,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城市经济职能都超过了作为传统政治中的县城,甚至府城(包括州城),从而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当时全国著名的四大镇,河南朱仙镇和湖广汉口镇地当交通要道,发展为商业市镇;江西景德镇和广东佛山镇以陶瓷、铸铁为基础,形成为著名的手工业市镇。……《广阳杂记》即记有:“天下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可见其经济地位已与府城、首都齐名。再如芜湖米市、无锡布市、南浔和盛泽丝市、清江浦、淮安、济宁及其张秋镇、武清的西河务和天津等,实际上都已成为当时的商品交换中心城市。
——摘自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
材料四 下表是1851年西欧部分国家城市化统计数据:
国家 |
英国 |
比利时 |
法国 |
德国 |
城市化率 |
50% |
20% |
42% |
35% |
——根据人教网材料整理
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后,就业机会较多。在“向外吸引劳动力”的政策支持下,英国外来移民也逐渐增多,大量涌向城市,促进了英国城市化。……到了1860年,城市化程度提高,来自全世界的人才涌入英国的城市,有德国人瑞士人法国人、希腊人和犹太人等,他们一般前往城市,特别是伦敦等大城市。这些人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熟练的工作经验,带动了英国的城市化。
——摘自马丹霞《浅谈英国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请回答:(1)从材料一、二中归纳出16、17世纪粵闽乡村社会形态的特点。
(2)比较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市镇形成的共同点。概括导致英国城市化程度高的因素?
(3)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特征对各自的社会思想产生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