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古代世界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夏商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分封制
西周的宗法制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秦朝统一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朝议制度
焚书坑儒
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唐朝的中央集权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元朝行省制度
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元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明朝的内阁
清朝的军机处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明亡清立
秦亡汉立
两汉衰亡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地位
古代赋税制度
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经营形态
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先进的冶金技术
中国古代陶瓷业的成就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远古时代的商业发展
商代的商业发展
周朝的商业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
秦朝的商业发展
汉代的商业发展
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
宋朝的商业发展
元朝的商业发展
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历程
古代市的变迁
草市和夜市
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孔子和孟子
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的形成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传统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正确对待传统儒家文化
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中国古代的天文 历法成就
中国古代的农学成就
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明清时期科技的衰落
汉字的形成演变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
《诗经》和楚辞
汉赋
唐诗
宋词和元曲
明清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征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中西方文化交流
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古代史综合
历史纪年方法
古代世界文明
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
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城邦
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
梭伦改革
克利斯提尼改革
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
雅典民主机构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罗马法的作用与影响
人类文明交流
古埃及文明
古印度文明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近代世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葡萄牙 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扩张
荷兰的殖民扩张
英国的殖民扩张
三角贸易
殖民扩张的后果和历史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垄断组织的形成
第三次科技革命
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
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比较
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比较
中外城市化进程比较
奥斯曼帝国
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
欧美代议制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
资产阶级代议制
光荣革命
英国《权利法案》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1787年宪法》
美国总统共和制的确立
美国的邦联制和联邦制
法国大革命
法国《1875年宪法》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国统一和德意志帝国成立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
美国三权分立的代议制
美国南北战争
马克思主义 国际工人运功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
巴黎公社的成立
巴黎公社的性质
巴黎公社的失败与意义
西方人文精神 近代科技
古希腊哲学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经典力学
进化论
信息技术的发展
中世纪的欧洲
中西方人文主义比较
近代中国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的失败
辛亥革命的评价
资产阶级革命派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国民大革命
国共的十年对峙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
南昌起义
土地革命
红军长征
侵华日军的罪行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中国近代史综合
近代中国历史人物
近代中国的经济
近代中国的基本经济形态
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洋务运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中西方工业化比较
近代中国的思想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魏源与《海国图志》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洋务思想
维新思想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西方文化传入中国
中西方思想文化比较
现代世界
苏俄诞生和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俄国十月革命
苏俄的诞生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苏俄的政治体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赫鲁晓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模式的探索过程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
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
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西方国家经济滞胀现象
战后西欧和日本的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西方“福利国家”制度
第三产业的兴起
美国的“新经济”
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
二战后的世界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美国霸权主义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结束及其影响
多极化趋势加强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产生原因
欧洲联盟
欧洲一体化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作用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之间的关系
区域经济合作
相对论
量子论
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
第一届政协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西藏和平解放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第一届全国人大和54宪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
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
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
一国两制构想
香港澳门的回归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一国两制理论的创新意义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中国和苏联建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日邦交正常化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因素
新时代中国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社会主义十年探索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国民经济的调整
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左倾思想
改革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
南方谈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对外开放及影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
新时代中国的治国理政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
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交通工具的进步
交通工具对生活的影响
通讯工具的进步
通讯事业对生活的影响
现代报刊业走向繁荣
中国影视事业的发展
中国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
网络媒介的优势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
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文学艺术和理论成果
浪漫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
苏联文学
亚非拉美文学
新古典主义美术
浪漫主义美术
现实主义美术
印象画派
现代主义美术
浪漫主义音乐
现代主义音乐
电影的起源与发展
电视的起源与发展
影视艺术与人类生活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思想
选考一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梭伦改革的背景
梭伦改革的措施
梭伦改革的特点
梭伦改革的结果和影响
梭伦改革的评价
商鞍 孝文帝 王安石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
商鞅变法的原因
商鞅变法的内容
商鞅变法的作用
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孝文帝迁都洛阳
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宗教改革 阿里改革
世界三大宗教
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
欧洲宗教改革的表现
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阿里改革的背景
阿里改革的内容
阿里改革的后果
俄国 日本 中国
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农奴制改革的内容
农奴制改革的评价
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明治维新的背景
明治维新的内容
明治维新的性质
明治维新的评价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日本和英国的工业化
日本的经济发展
日本的对外扩张
戊戌变法的背景
戊戌变法的内容
戊戌变法的失败
戊戌变法的意义
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
忽必烈改制
张居正改革
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选考二 民主思想与实践
欧美民主思想与文献
“君权神圣”思想
“君权神授”思想
斯宾诺莎的思想主张
洛克的思想主张
卢梭的思想主张
美国《独立宣言》
法国《人权宣言》
英国和法国民主历程
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权利请愿书》
《大抗议书》
英国内战
法国民主政治的曲折历程
中国民主思想与历程
西方民主思想传入中国
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
“中体西用”思想
严复的民主思想
康有为和梁启超民主思想
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袁世凯复辟帝制
袁世凯专权与二次革命
维护共和的斗争
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国统区的民主斗争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
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
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
近代欧洲工人民主斗争
英国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
第二国际
巴黎公社在民主制度建设上的创举
选考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马恩河战役
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
美国参加一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
凡尔赛体系
国际联盟
华盛顿会议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非战公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亚非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
西班牙内战
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慕尼黑阴谋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协定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德国入侵波兰
法国的沦陷
不列颠之战
北非战争
苏德战争
太平洋战争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莫斯科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
中途岛战役
阿拉曼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
瓜岛战役
库尔斯克战役
诺曼底登陆
雅尔塔会议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冷战与和平 局部战争
雅尔塔体系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美苏冷战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
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世界反战和平运动
二战后反战和平运动的特点和作用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美苏争霸
美苏从对峙走向缓和
冷战结束
联合国的成立
朝鲜战争
印度支那问题
越南战争
中东问题
中东和平之路
巴以分治
巴勒斯坦战争
苏伊士运河战争
印巴分立
三次印巴战争
两伊战争
地区冲突的原因和教训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人口的迁徙与融入
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选考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政治家和先哲
秦始皇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的暴政
秦始皇的评价
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唐太宗的评价
康熙帝的历史功绩
康熙帝的评价
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思想的影响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柏拉图的教育贡献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对人类的贡献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的贡献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克伦威尔的评价
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主要活动
华盛顿在担任总统时期的主要事迹
华盛顿的历史贡献
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
拿破仑失败的主要原因
拿破仑的评价
亚洲先驱无产阶级革命家 科学家
孙中山的主要活动事迹
评价孙中山
非暴力思想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评价甘地
凯末尔的主要活动
评价凯末尔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
列宁的贡献
毛泽东的历史功绩
邓小平的历史功绩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詹天佑与中国铁路事业
李四光与中国地质力学
牛顿的主要科学成就
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
爱因斯坦对人类和平事业的贡献
选考五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学
客观历史与撰写历史
历史学的社会功能
史料的重要作用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人类起源
克里特岛的传说
米诺斯宫殿遗址
克里特文明
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文化
三星堆遗址
三星堆文化
玛雅文明
穆塔帕王国
大津巴布韦遗址
大津巴布韦文明
选考六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公约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古埃及的文化遗产
古希腊的历史遗产
古罗马的历史遗产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历史文化常识

中国民族火柴业兴起于清末,发展于民国。这期间内忧重重,外患频频,民族火柴业在夹缝中脱颖而出,顽强成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组民族火柴业留下的商标——火花

材料二资产阶级黄金时代的乌托邦在现代中国经济思想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反映了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现实: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但却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摘自《剑桥中华民国史》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观察材料一中的火花图案,思考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背景和动力是什么?
(2)材料二中提到的“黄金时代”是指什么时间?说明“黄金时代”产生的原因。
(3)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一个“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 更新:2022-09-0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一向是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也许在马可波罗时代以前好久,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允许的发展程度。……若易以其他法律和制度,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可允许的程度(即财富增长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的多。”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 19世纪前期,欧美主要国家的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别
总人口(万)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
1800
48%
 52%
法国(1851年)
3600
75%
 25%
俄国(1851年)
5900
93%
 7%
美国(1850年)
2300
87%
13%

材料三:1931年后民族资本企业遭受挫折状况
这一时期,丝织业由1928年的二万三千五百三十四部丝车减为1935年的七千六百八十六部,上海的卷烟厂由1928年的九十四家减为1935年的四十四家,全国火柴厂由1928年的一百八十余家减为1932年的六十九家,江苏的面粉厂由1921年的四十四家减为1931年的二十八家。中国纱厂的厂数和纱绽虽有所增加,但开工率则下降,停工纱锭最高达一百五十九万多锭,占设备一半以上。民族工业的营业额,如以1930年为100,则1933年棉纱为35,针织为50,面粉为50,机器为73,染织、卷烟、橡胶为80.1934年,十六个民族工业部门中,停工率达15%的有伞、化妆品,达25%的有纺纱、橡胶,达30%的有水泥、制帽,达35%的有榨油,达40%的有涂料、染色、罐头,达45%的有电气、印刷、制药,达50%的有牙刷、热水瓶、而缫丝业停工率达80%。1923年至1936年十四年间,华商纱厂停工清理者有十三家,出售者有二十五家,破产归债权人接管者有十五家,出租改组者有三十三家。
请回答
(1)你是否同意亚当·斯密的“停滞”论,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理由。
(2)结合材料二,说明19世纪前期英国与法、俄、美等国城市化发展有何不同。并说明原因。
(3)根据材料三,你认为,在旧中国阻碍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那个时代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是什么?

  • 更新:2022-09-0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82年,民族实业家李松云在上海创办了均昌铁厂。当时,在均昌铁厂制造的一艘小艇上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 : 船头悬挂着英国国旗,船尾悬挂着中国龙旗。
材料二中国民族火柴业留下的一组商标:

材料三` 民国初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称“南洋公司”)产品销售量示意图:
注:1917年上海厂开工后的产品销售量未计入。
材料四已经垄断中国卷烟市场的英美跨国公司——英美烟草公司多方谋划“把南洋公司打垮”。1919年`5月,它诬称南洋公司为“日资”,其产品为“日货”大造舆论,并买通北洋政府官员下令其停业。南洋公司认识到“若屈降外人,则公司必将衰败”。因此,它联合各界奋起抗争,终于得以重新开业。

(1)分析指出材料一中这种奇怪现象出现的原因。
(2)民族火柴业发展过程中内忧外患重重,但民族火柴业在内外夹缝中脱颖而出,顽强成长。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它呢?观察材料二中的历史图片,然后指出其原因。
(3)材料三的示意图表明,民国初期南洋公司的营业状况如何?
(4)材料三中的这一时期,南洋公司等民族企业的发展有哪些客观条件?
(5)材料四中南洋公司与英美烟草公司的斗争说明了什么问题?

  • 更新:2022-09-0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瑞蚨祥1868年创建于山东济南,1893年瑞蚨祥设立了北京分号北京瑞蚨祥绸布店,在短短几年内几乎垄断京城绸布行业……同时在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等地的分号也相继设立。
材料二下图为民国初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称“南洋公司”)产品销售量示意图:

注:1917年上海厂开工后的产品销售量未计入
材料三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红色资本家—— 荣毅仁先生,因病于2005年10月在北京逝世。荣氏家族基业的变化,折射出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荣毅仁的前辈荣宗敬、荣德生于1912年创办上海福新面粉厂,至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面粉厂12家,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的三分之一左右。
1922年,荣氏家族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荣氏兄弟被迫将申新一厂、申新二厂抵押给日商,以极苛刻的条件借出高息款项350万日元用于周转。抗战胜利后,荣氏家族企业连遭国民政府两次敲诈,损失100多万美元。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瑞蚨祥创办时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2)材料二的示意图表明民国初期南洋公司的营业状况如何?简要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并简要分析解放前民族工业发展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

来源:2011-2012学年河南省宜阳一高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的部分官僚、地主、商人开始引入大机器生产方式,以契约工人作为劳动力,投资于近代企业。这样的企业具有基本的资本主义生产特征,分散于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有别于洋务派开办的民用企业,这便是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设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亥革命后的10年成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1913年中国现代工业企业共有698家,资本总额33082万元。到1920年,现代工业企业达到1759家,资本总额50062万元。另据估计,中国现代工业1914~1920年间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3.8%,面粉、卷烟等轻工业年增长率超过了20%。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三 1936年,资本主义现代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0.8%,加上工场手工业产值是20.5%。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也只占工农业产值的17%,加上工场手工业是23%。而在这少量的现代工业中,民族资本经营的又是非主体部分。其力量之弱可见一斑。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金时代”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 更新:2022-09-0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1840年京口(镇江旧称)谏壁镇西彪村人朱兆怀在镇江城外大西路创立“朱恒顺糟淋坊”,生产百花酒,远销南北,并作为朝廷贡品,倍受尊崇;
【注:醋由酒出,有好酒才有可能做出好醋。】
1850年恒顺开始以酒糟制醋,朱氏因酒醋产业而成为镇江地方名商;镇江通商开埠后,促成朱恒顺糟淋坊扩大酒、醋生产规模,工商一体,自产自销;
1889年《丹徒县志》记载:“……京口黑醋,味极香美,四方争来货之”;
1908年恒顺百花酒在巴拿马赛会获金奖;
1910年恒顺滴醋在“南洋劝业会”上获金牌奖,产品开始行销全国,出口南洋等地;
【注:南洋劝业会是清政府在江宁今南京举办的堪称中国历史上首个世界级博览会,历时半年,英美德日等36国参展,吸引30多万人次中外宾客参观。】
1926年朱氏后人经营不善,浙江镇海人李皋宇接盘恒顺,改字号为“恒顺源记酱醋糟坊”;
1928年恒顺依照金山寺图案绘制彩色商标,获中华民国注册局核准,金山香醋名称传用至今;
1933年恒顺香醋开始出口东南亚各国;
1935年成立镇江恒顺酱醋厂股份有限公司,当年产香醋已达500吨;
1946年李氏第二代李友芳开始重整恒顺业务;
1949年恒顺进入新时期,在人民政府帮助下,恢复生产,当年产醋42.85吨;
1955年成立公私合营镇江恒顺酱醋厂,当年产香醋达284.22吨;
1966年成立国营镇江恒顺酱醋厂(其后一度改名东方红酱醋厂,1976年以后恢复原名);
1979年恒顺兴建130年来的第一座香醋生产大楼,恒顺年产量突破2000吨;
1988年恒顺香醋、酱菜在第13届法国巴黎国际食品博览会获金奖;
1989年采用自主研发的新工艺使恒顺香醋年产量达万吨,进入现代化大工业生产阶段;
1999年“恒顺”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恒顺企业集团发起设立江苏恒顺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1年“恒顺醋业”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酱醋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2010年恒顺香醋年产量达到18万吨……
——以上材料根据中国镇江醋文化博物馆相关资料整理
⑴依据以上大事年表,请将恒顺醋业170年的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并标明划分标准。
⑵任选其中一个阶段,结合所学,分析期间恒顺醋业发展的历史原因。

来源:2012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上学期期终基础学业测评历史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近代前期,中国资本主义经历了从产生.初步发展.到进一步发展的三次浪潮,据此回答:
(1)中国资本主义是在何时产生的?
(2)中国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是在何时?初步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其政治影响是什么?
(3)中同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是何时?进一步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其最重要的政治影响是什么?

  • 更新:2022-09-0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民国元年9 -12月预算,中央政府总收入2719万余元,总支出7009万余元……1913年4月北京政府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借款总额2500万英镑,年息5厘,按84010实交,以关税和盐税为抵押47年偿清,本息共计67893597英镑。
(1)依据材料分析民国初年的财政状况及其影响。
20世纪30、40年代的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遭遇的严峻考验。

(2)结合资料及历史知识,阐释日本侵华行为对中国近代工业的空前破坏。
1949~1978年被称为走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
(3)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
许多学者提出,应该以更加宽广的视野看对外开放,开放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建设领域。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顺应国际的发展潮流和国内改革的加快加深的需要,走向了对外开放水平的质的飞跃的新阶段。
(4)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加大全方位开放力度的主要表现。

来源:2012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经济结构是否合理,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明清政府极力控制、压迫商人阶层,这是中国社会同西方社会根本的、最有意义的差别。
(1)材料一中。中西方“根本的、最有意义的差别”具体表现是什么?对本国经济的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茅盾在小说《春蚕》中写道:“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表(单位:千元)

(3)材料三反映了民国初年工业发展有何突出特点?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来源:2012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晚清时期,国门渐开。虽然清政府抱残守缺,但是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仍然不可抗拒地发生着变革。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强烈要求觐见清帝,但不行跪拜之礼,清廷坚决不允。经过长期交涉,中外双方达成妥协,清廷同意外国公使可不行跪拜之礼,外国公使觐见他国君主,惯例是三鞠躬,“此次在中国请觐,改为五鞠躬,以昭格外敬诚”。
——王开玺:《试论中国跪拜礼仪的废除》
材料二: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材料三:清朝一向奉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甲午战争后,洋货倾销,大量利源流向国外。爱国人士要求“振兴实业”“设厂自救”。在此压力之下,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中外礼仪之争反映了双方什么样的观念或心态?双方的妥协有无积极意义?为什么?
(2)根椐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是如何为改良派、革命派的成长提供基础的?请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简要分析。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开始经济立法的。这些经济立法有什么积极意义?

来源:2012届江西省丰、樟、高、宜四市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高中历史古罗马的历史遗产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