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
C.一定程度上分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
D.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
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夫金融界之放款。但金融界以本身资力不厚,虽愿放款而效果不宏。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国民政府的这一做法在当时
A.引发了群众性抵制洋货、爱用国货运动 |
B.有效防止了白银外流,稳定了金融市场 |
C.为改变民族工业布局提供了政策支持 |
D.为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
1894年,张白振勋(后为张裕葡萄酒公司老板)在奏折中说:“当此库款支绌,财力困敝。问诸国,而国已无币之可拨;问诸官,而官已无款之可筹;问诸民,而民更无力之可顾。除息借洋款外,其能凑集巨资承办一切者,惟赖于商。”由奏折所言可知张振勋建议清政府
A.增加各项官民税额以偿付赔款 | B.允许私人兴办企业 |
C.大举借款以偿付外债 | D.应兴办民用工业以筹集资金 |
如何分析中国近代民族独立与近代化的关系,同学之间出现了两种观点。你认为能够成立的是
甲: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再证明,只有先争取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近代化
乙: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先近代化争取国家富强,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
A.乙方观点 | B.甲乙方都对 | C.甲方观点 | D.甲乙方都不对 |
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
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 |
C.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 |
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我国钢铁业的发展一方面要大量进口钢铁、炼钢、冶铁设备完全依赖进口;另一方面,铁矿砂却大量出口。上述现象最能说明当时中国
A.工业布局不合理 | B.外资所占比重过大 |
C.工业结构不合理 | D.缺乏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
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中国近代矿业企业以官僚资本为主 |
B.抗日战争前的矿业生产为中国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
C.锑锡产量的逐年增加表明中国近代重工业发展迅速 |
D.中国近代矿业呈现出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 |
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日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 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
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 D.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
关于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②一战期间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③企业都分布在长江流域 ④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下表是某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根据该表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时期( )
时期 |
注册公司数 |
资本总额 |
平均每年设立公司数 |
每个公司平均资本 |
1903-1908年 |
127家 |
5122万元 |
21家 |
40.5万元 |
1913-1915年 |
124家 |
2442万元 |
41家 |
19.6万元 |
A.中小企业数量呈增多趋势 B.民族资本主义整体上呈现萎缩趋势
C.中国民族工业多集中于轻工业 D.民族资本呈现增多趋势
近代,中国的广大内陆地区仍然使用竹排或牛、羊皮筏子等原始工具运输载客,而不用轮船,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
A.西方的影响程度不同 | B.人们的思想意识不同 |
C.地理环境不同 | D.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
民族资本家“火柴大王”刘鸿生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等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了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刘鸿生的话说明了 ( )
A.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进行排挤和打击 |
B.官僚资本壮大了民族企业 |
C.刘鸿生不适合当大老板 |
D.毛纺织厂、火柴厂等轻工业不适合在重庆发展 |
分析以下材料,可以看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有 ( )
企业数量表
项目 |
民族企业 |
官办企业 |
外商企业 |
企业数量(家) |
300 |
31 |
1931 |
①资金少 ②数量少
③技术力量薄弱 ④依赖外国资本主义
A. 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下表反映了1918—1920年中国进口日本纱和印度纱的变化情况,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代 |
日本纱 |
印度纱 |
1918.5—1919.4 |
70891 |
39251 |
1919.5—1920.4 |
34177 |
138906 |
增减 |
-36714 |
+99655 |
A.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 B.印度纱物美价廉
C.群众性反帝斗争开展 D.一战后日本经济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