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论语》颜渊第十二之七: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言论一:“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
言论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什么?为此他主张怎样的政治思想。
⑵概括材料二中董仲舒的主要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
⑶材料三中言论一、二各是谁的观点?概括各自的核心思想.(2分)。
⑷材料四作者又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
⑸通过上述材料,你能看出中国儒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
(4)材料四的作者有哪些新的思考?这些认识产生的经济根源何在?
(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
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该图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纪念邮票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入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   
——摘自陈独秀《再论孔教问题》
【材料四】 所谓君者,代众民任此公共保全安乐之事,为民众之所公举,即为民众之所公用。民者如店肆之东人;人君者,乃聘雇之司理人耳。民为主而君为客,民为主而君为仆,故民贵而君贱,易明也。 ——摘自康有为学术著作选《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孔子周游列国的结果,并分析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
(2)材料二、材料三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各是什么?并分别指出出现这种态度的原因。
(3)材料四中康有为阐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家的什么主张?从中反映了康有为思想的什么特点?
(4)综上所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历经起伏,概括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吾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董)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珠(异)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一致)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四: 西汉巨商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琴心相挑,终成眷属。明末李贽认为卓文君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材料五: 明清之际,欧洲的耶稣会士历经千辛,沟通中西文化,把中国当时的主体文化——儒学——程朱理学,用轮船运往17-18世纪的的欧洲,在那里曾经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是中国儒学在欧洲最有力的鼓吹者,他和他的“百科全书派”把中国儒学,作为反对神权统治下欧洲君主政治的思想武器;程朱理学——新儒学,成为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创立古典哲学的依据,并用以反对罗马教廷的启示神学;被称为“欧洲孔子”的魁奈,以儒学为依据,开创了近代欧洲政治经济学的新纪元,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摘自《儒家学说在欧洲的传播及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政治思想,并指出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政治主张的原因。
(3)指出材料三是谁的观点,其主要内容是什么?材料四中出现与材料三中截然不同思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五,结合欧洲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的原因。 (8分)
(5)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儒家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儒家文化对古代中国的社会观念、行为规范、政治思想、法律制度等都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
(1)儒家学说的产生、发展、演变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2)简析儒家学说发展、演变的社会背景。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孔子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三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至论天下之理……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
材料四  夫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结合上述材料,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是个重要的历史课题。
(1)根据下面的儒学言论,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

(2)有人说儒家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这在上述言论中有无体现,并阐述理由。
(3)结合上述言论及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对先秦儒学有哪些发展?
(4)根据以上言论说明儒家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来源:淄博市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
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
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
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回答下列问题: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 “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 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根源。(4分)
(2)概述秦汉至两宋时期的“帝国文化”的形成过程。(6分)
(3)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幼弱的主要原因。(2分)   

来源:深圳二模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大量的制陶、纺织、建筑、育蚕、治丝等原始手工业。……,制陶一般包括淘洗、制坯、装饰和烧制等四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工艺要求。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对制作者进行严格训练,这说明师徒传授的雏型已经出现。
材料二 随着奴隶社会的崩溃,一些原来的职官(畴人)流散到了民间,于是著书立说,组织学派,并开设私学收徒。《史记·历书》曰:“幽、历之后,周室微,陪臣执政,史不记时,君不告朔,故畴人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汉书·艺文志》曰:“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墨子创办的私学是以传授木工、器械制造技艺为主的,其教学方法注重实际操作。当时,突破家庭圈子收徒,实行个别传授也已出现。
材料三 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掌管百工技的少府监,每年十月,从刑部都官司的官奴婢和官户中挑选一部分人为工户,送到少府监学习细缕、车辂、乐器制造等精细手艺……传技师傅从全国各地挑选,代表着当时各行业职业技术的最高水平。在皇权命令和物质奖励下,师傅们不得不拿出祖传的绝技。这极大地提高了当时各行业的职业技术水平,并使各行业的最高技术得以推广。
——以上材料均摘自孙立家《中国古代职业教育的主要教育形式》
请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形式的最突出特点是什么?  (2分)
(2)据材料二和三,概括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组织管理出现的变化。(2分)
(3)概括指出导致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变化的基本因素。(2分)
(4)我们研究历史,所依据的材料有很多,如上古传说、文献典籍、考古发现、文学作品等等,据上述材料,你认为作者依据了其中的哪几种材料?  (2分)你认为哪一种更可信?  (1分)并说明理由。(2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化的差异性目前已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不同文明的碰撞和交融,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文明。“欲求超胜,必须会通”, 借鉴、继承与创新是各地区各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亘古常新的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
忠于民族、国家,追求全民利益的爱国主义价值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重视精神境界的提升,追求崇高的理想人格:儒家强调人格价值、道德价值高于生命价值、物质价值。“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孔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提倡仁爱,强调人际和谐:“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兼爱”、“非攻”“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重视人伦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协调,强调构建和谐社会:儒家重“信”为立身处世的基础。传统道德提倡“仁、义、礼、智、信”;“亲、慈、友、义、恭、序、信”如敬老爱幼、孝敬父母、诚实守信等就是人伦关系传统要求。
重视道德品质的修养和以事论理、以史为鉴的道德教化方法:儒家提倡自我道德修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知行合一”。
-----《中华传统文化格言》   
材料二韩国不仅把忠孝一致作为儒教的行为模式,而且通过风俗礼仪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安国立命的伦理纲常,让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从而形成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至今,儒教在韩国社会中仍占有绝对的比重,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摘自《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
材料三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曾说“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                 ——《中西对比500年》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内涵?
(2)根据材料二,韩国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些优秀成份?这些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对韩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的特征是什么?结合明清有关历史,论证材料三费正清的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通过和平友好的交往方式不断地传播到周边国家,并且逐步走向世界,为亚洲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骞,汉武帝时期人。公元前139年,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居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
(1)张骞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其依据。
材料二
(2)丝绸之路是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通道。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的丝绸之路比汉朝有了哪些新发展?通过丝绸之路,古代中国向世界传播了哪些重大文明成果?(请从物质交流、生产技术和科学发明方面各举一例。)
材料三 所谓“文化圈”,是指某一大的地区以某种特定民族的文化为母体文化,不断创新发展、衍生。也就是说,这一地区各国的文化虽然各具民族特色,但最初的文化源是相同的。人们习惯上讲的西方基督教文化圈、中东伊斯兰教文化圈以及印度文化圈等,就是这个意思。中华文化圈包括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广大地区,是东方文化中最大的一个文化圈。这种文化共同体的出现,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大体从公元前3世纪即中国的战国时期开始涌动,至公元7世纪左右基本形成,对世界文化格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南开大学李喜所《“中华文化圈”的时空解读》
(3)中华文化圈大约形成于中国古代哪一朝代?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  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后,采取“内安诸夏,外抚四夷”的策略,积极同海外各国发展友好关系,郑和则是忠心耿耿地执行朱棣“宜德化而柔远人”对外和平友好政策的外交使者。他以文明古国的风度和卓越的见识,尊重不同国家的宗教信仰和地方风俗习惯。郑和所体现的和平友好诚意和他超凡的外交才智,深受亚非各国的信任与欢迎。作为我国历史上走向世界的先驱,其不可磨灭的功绩在于:提高了明王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发展了明朝与海外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创了华侨开发东南亚的新时代。亚非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各国人民和广大华侨,世世代代对郑和都极为崇敬和爱戴,长期以来对这位举世闻名的友好使者,尊为神明,敬奉崇拜。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过怎样的外交原则?有何重大意义和影响?
材料五  19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初期传入的中国文化的研究很热心。伏尔泰(1694—1778)赞扬中国的历史记载说:“绝无埃及人和希腊人那种自称受到神的启示的上帝的代言人,中国人的历史从一开始便写得合乎理性。”狄德罗(1713—1784)称赞儒学政治,“只需以理性或真理,便可治国平天下”。
(5)启蒙思想家从什么角度评价中国文化?这些评价有何特点?结合当时法国与中国的社会状况,分析具有以上特点的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反映一个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中华传统文化格言》
材料二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三 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
材料四  2008年1月11日《齐鲁晚报》报道,经69位院士联合倡议、百位专家七年论证,中华文化标志城最终选址在山东济宁九龙山……九龙山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曲阜市和邹城市之间,两城相距仅20公里。它的东面是孔子出生地,西面是孟子出生地,北面是黄帝出生地,是感召凝聚炎黄子孙的根基所在。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2)归纳材料二、三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分别是什么?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所持态度的原因。
(3)据材料四概括济宁九龙山被选为中华文化标志城的依据是什么?

来源:2009年滨州市高二水平检测题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东汉组
史料记载,东汉桓帝是中国第一位实行道教及佛教教化政策和帝王,他也支持翻译佛经和其他佛教活动。
--据古正美《从天王传统到佛王传统》
佛、道思想是中国文化传统思想的主流。
宋代组
游酢和杨时去拜访老师程颐,程颐正用佛家打坐瞑目而坐。游、杨二人遂恭敬站在其身旁,等候良久,直到程颐发觉。
--据朱熹《近思录》
中国古代有尊师传统。
晚清组
孙家鼐建议京师大学堂应"以中学(中国传统学术与政治思想)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据孙家鼐等《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1896年)
这份奏折中,孙家鼐认为中学比西学重要。

请回答
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
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
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

来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三星堆文化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