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牛犁并举,治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材料二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步,美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1892年内燃拖拉机在美国首先研究成功……1930年上升到93万台,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与此同时,大规模农场经营占据农业生产形式的主导地位,1910年,美国共有573.7万个农场,平均每个农场经营面积为892亩,到1930年,农场数上升到629.5万个,平均每个农场的经营面积增加到953亩。这些大规模的农场,耕作方法先进,单位面积农产品的收获量高,其农产品价格比经营小块土地面积的自耕农便宜。于是,那些继续耕种小块土地的农民不得不卖掉已经难以维持生存的那一小块土地,到现代大机器工业部门去谋生路。
——彭南生《近代农民离村与城市社会问题》
材料三 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生产进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和农村变革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3)据材料三指出:1957~1962年、1980~1997年我国的粮食人均产量分别发生怎样的变化?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12分
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
材料一 有人说,如果不懂得小农经济,也就不可能深刻理解中国历史。小农经济在古代诗作中有充分的反映。例如: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1)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古代中国农业发达的原因。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明清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2)材料二中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明清时期“新经济的萌芽”又是指什么?体现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向?
材料三 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纯依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有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力。
——马克思《资本论》
(3)在古代中国“资本在它萌芽时期”,国家政权给予帮助了吗?依据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当时国家政权采取的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
材料五 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耕作方式是什么?
(2)材料二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关系的?形成了什么样的经济政策?该政策有何影响?
(3)材料三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关系的?
(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1分)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2分)
(5)根据材料五说明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又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粮食问题是全球广泛关注的话题,历史上各朝各国都高度重视粮食问题和粮食安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未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扶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我国粮食产量表:
年份 |
1959 |
1961 |
1978 |
1984 |
粮食总产量(亿斤) |
3400 |
2950 |
6000 |
8000 |
人均约(斤) |
500 |
440 |
580 |
800 |
(2)指出材料二中“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并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农经济自战国以后,一直在中国古代经济中占统治地位。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 |
1952年 |
1953年 |
1954年 |
1955年 |
1956年 |
农业总产值 |
461 |
510 |
535 |
575 |
610 |
材料四 下图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十六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并概括与此发展状况相关的农村政策。
(4)依据材料四,有58%的人评价安徽省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认为:总体来看是好的。结合你的理解,说明这一评价的理由。
(14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材料二: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称砰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知识概括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6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14分)
(3)材料三反映了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2分)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2分)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哪种方式更进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对我国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2)图四中的商业有何特点?
(3)图三、四和图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商人是古代社会交往中最活跃的人群,但其社会地位却很低,原因何在?谈谈你对商人的认识。
(4)比较上述几幅图,哪幅图给你的印象最深?它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重要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18~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项,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
——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编《英国史论文集》
材料三 美国的经济在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之间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大量的粮食和各种原料通过铁路和轮船运到美国东部和欧洲西部那些正在迅速发展的城市中心。同时,数以百万计的移民为美国实业家和农场主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进一步扩大了国内市场。
——摘编自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归纳出推动社会转型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英美两国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50 年代末至60 年代初、70 年代末至80 年代初我国粮食产量变化与农村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三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四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土地制度?材料二反映了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反映了古代社会什么样的经济生产方式?依据材料四,概括古代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不得照抄材料原句)
(3)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根本目的何在?封建统治者亦会针对土地兼并问题采取一些抑制措施,请举一例说明。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哪种方式更进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对我国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2)图四中的商业有何特点?
(3)图三、四和图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商人是古代社会交往中最活跃的人群,但其社会地位却很低,原因何在?谈谈你对商人的认识。
(4)比较上述几幅图,哪幅图给你的印象最深?它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重要影响?
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黄梅戏《天仙配》歌词有:“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哪些特点?
(2)唐诗“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反映古代出现哪些新市场?
(3)列举古代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三大手工业行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文化常以耒耜来称犁……从单纯依靠人力耕作转变为利用畜力拉犁,是农业史上的又一次革命性进步。
(1)依据材料一列举春秋战国时期体现生产力发展的史实,简述其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
材料二 政府垄断了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这些商品包括武器、纺织品、皮革制品、服装和酒等。另外,政府还完全控制了人民所必须的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盐和铁等。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因为朝廷官员能够利用特权去操纵国家垄断商品来为个人牟利。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发展模式的利与弊。
材料三 (北宋)汴京是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它的面积34平方公里,比唐长安城要小,但是人口总数却达到140万左右,密度之高非常惊人。城内有8万多名各类工匠以及2万多家商店。流传至今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生动而细致的笔触定格了当时的繁荣景象。
—— 季燕京 《中国梦——文明复兴的情愫》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促进汴京城商业繁荣的主要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
材料二 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
材料三 迨至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四(明)除征收市镇店肆门摊税、市栈门摊税外,在交通要地遍设关卡征税,几乎每隔十里就有一道关卡。……商税又极苛重,例如,一船灯草、笤帚,只值一两多银子,而货物税和船税却要三四两银子,小商人只得弃船而逃,或焚货而去。
——《华夏货殖五千年》
材料五 顺治末年(1660年左右),清政府下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庄(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有何特点?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2)概括材料二中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
(3)材料三中“本”“末”各指什么?
(4)根据材料四,指出明政府采取的政策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5)根据材料五,指出清朝政府采取的政策是什么?分析其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促进这种经济现象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2)材料二中反映了苏州纺织业出现的哪种新的经济现象?
材料三 国朝(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舶长曰大班,次曰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制也。
——摘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材料四 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摘编自《清实录》
(3)依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材料四反映出清前期实行这一外贸政策哪一方面的原因?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农业,提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黄梅戏《天仙配》
材料二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1978年安徽小岗生产队签订的全国第一份承包责任书
(1)材料一中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从战国到秦汉时期,我国农业迅速发展,请从土地制度和耕作方式变革两个方面分析其原因。
(2)基于材料二反映的现象,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3)在材料三的影响下中央在农村推行了什么措施?(1分)由此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