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坛,……有财不行商,有了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 )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鸦片战争前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这种经济形态的特征之一是( )
A.农民家庭手工业的产品基本用于自己消费 | B.土地集中在地主阶级手中 |
C.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 D.农民不到市场上出售农产品 |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 D.商品经济的发达 |
中国古代农业的自然经济:①是中国传统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②是以满足生产者本身或本经济单位需要进行生产的经济 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④带有开放性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牛耕的推广 | B.手工业的发展 | C.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D.铁器时代的到来 |
据分析统计,《孟子》一书中关于水利的谈话有11次,都涉及黄河洪水泛滥殃及邻国。从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
A.各国减少战争,专力治黄 | B.各国加强协调,统一治黄 |
C.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 | D.各自为政,加强治理 |
从秦代到清代,在各种形式的土地制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君主土地私有制 | B.贵族土地私有制 |
C.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 D.地主土地私有制 |
“一头牛,一方田,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怎样的特点
A.封闭保守 | B.精耕细作 | C.耕织结合 | D.艰难脆弱 |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下列解释不确切的是
A.做到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
B.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
C.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居民流动性很小 |
D.传统农业社会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 |
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
|
白耕农·地主 |
佃农 |
工场主 |
商人 |
占总人口比例 |
24% |
36% |
30% |
10% |
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 )
A.汉代江南地区 | B.唐代关中地区 |
C.宋代太湖地区 | D.明代苏杭地区 |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 |
B.战国时代的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
C.自耕农土地私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 |
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行。 |
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这反映了( )
A.孔子的弟子注重农业 | B.当时牛耕开始出现 |
C.牛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 D.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