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耕作技术的发展是精耕细作的突出表现,下列能够代表当时先进耕作技术的是
A.商周时期铁犁牛耕出现 | B.东汉时期使用曲辕犁 |
C.西汉时期的二牛一人耕 | D.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
下列哪些语言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③肥田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
④且溉且粪,张我禾黍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国语·齐语》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斤,试诸壤土”。这段史料说明
A.春秋时铁器在农业中使用 | B.春秋时期青铜制造业发达 |
C.春秋时畜牧业发达 | D.春秋时农业耕作技术提高 |
司马迁说:“渠就,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倾,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成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该材料反映了古代哪一工程在秦统一中的作用
A.都江堰 | B.郑国渠 | C.坎儿井 | D.大运河 |
下面是摘自柳武《中国近代粮食生产衰落原因分析》中的中国古代粮食相关情况统计表。这表明( )
时期 |
粮食亩产(公斤/亩·年) |
人均占有原粮(公斤/人·年) |
劳动生产率(公斤/劳动力·年) |
战国中晚期 |
180.0 |
460.5 |
1659.0 |
西汉末 |
132.0 |
495.5 |
1789.0 |
唐 |
170.6 |
628.0 |
2262.0 |
宋 |
154.5 |
579.5 |
2087.5 |
明 |
173.0 |
559.0 |
2013.5 |
清中叶 |
183.5 |
314.0 |
1131.0 |
A.整个古代农业处于停滞状态 B.大一统时期农业发展较快
C.唐朝时经济发展水平最该 D.封建时期人们生活改善不大
读下列两图。唐代筒车发明和推广后,翻车却仍长期而广泛地存在于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最主要原因是( )
A.封建政府对农业生产技术并不重视 |
B.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较迟缓 |
C.我国南方地区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 |
D.翻车不仅可以灌溉,而且也能排涝 |
《史记·河渠书》记载,“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该水利工程是( )
A.灵渠 | B.郑国渠 | C.都江堰 | D.京杭大运河 |
画像砖源于战国时期,盛于两汉。它主要用于宫殿、庙宇祠堂及墓室的建筑装饰,生动反映了当时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状况。下图砖画体现了古代自然经济的—个特点,这一特点是( )
A.粗放经营 | B.男耕女织 | C.集体协作 | D.农耕为主 |
“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有( )
①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导致难以扩大生产
②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④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男耕女织 | B.自给自足 | C.连续性 | D.脆弱性 |
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
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 B.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 |
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 D.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定 |
自宋代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 | 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 |
C.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彻底废除 | D.商品经济的发展 |
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人,已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实行的这种经营方式是( )
A.租佃式经营 | B.田庄式经营 | C.自耕农式经营 | D.井田制经营 |
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初会痼疾。其原因是( )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 | B.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 |
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 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