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A.缓和土地兼并 | B.促成社会分化 |
C.强化社会控制 | D.发展商品经济 |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
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 B.流民问题严重 |
C.土地兼并缓和 | D.自耕小农衰退 |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
下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A.人寿年丰 | B.祈盼丰收 |
C.庄稼收获 | D.祭祀谷神 |
表2 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该表反映了
时间 |
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
宝钞23、银1、布1 |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 |
宝钞4、银27、布42、稻谷4 |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 |
银52、稻谷1 |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
职业 |
自耕农和地主 |
佃农 |
工场主 |
商人 |
占人口比例 |
24% |
36% |
30% |
10% |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有一本书列了某地居民的职业结构,如下表,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
|
自耕农 |
地主 |
佃农 |
工人 |
商人 |
占总人口比例 |
10% |
24% |
36% |
20% |
10% |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关中地区 D.明代江南地区
《荀子·富国》记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
A.土地兼并严重 | B.男耕女织 |
C.个体经营 | D.精耕细作 |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二郎神是秦国李冰次子,因与父一起修筑某项重大水利工程造福一方而受到人们的崇拜,该工程应该是
A.郑国渠 | B.井渠 |
C.都江堰 | D.灵渠 |
“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
《居延汉简》曾记载编户齐民户籍情况,如户主徐宗:“居延西道里徐宗,年50,妻1人。男同产2人,妇同产2人。宅一区值3 000。田50亩值5 000。用牛2值5 000。”这样详细记载户籍情况主要是为了( )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的社会动荡 |
B.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维护社会稳定 |
C.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 |
D.征调人力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需要 |
18世纪后期,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工业品很难在中国找到市场 |
B.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
C.中国手工业品的质量优于英国 |
D.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