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后来“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变化
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 | B.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
C.有利于小农经济在秦国的确立 | 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
“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
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 B.井田制的瓦解 |
C.人口膨胀的压力 |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
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 )
A.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 B.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 |
C.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 | D.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 |
《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 |
B.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 |
C.“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 |
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 |
《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
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
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
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 |
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
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表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
唐 |
宋 |
明 |
清 |
河南 |
15 |
16 |
2 |
1 |
江苏 |
7 |
8 |
17 |
49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材料主要反映了
A.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
B.佃农之间买卖频繁 |
C.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 |
D.政府维护地权流转 |
《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实质反映了
A.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
B.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
C.国君承认了土地所有权变化 |
D.铁农具和牛耕推动生产效率提高 |
中国古代典籍中有“田里不鬻(yù,卖)”的记载。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 )
A.夏商时期至西周时期 | 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 |
C.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 | 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 |
墨子说:“今也,农夫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 )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
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
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
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
墨子认识到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类社会只有从事物质生产才有物质生活,墨子对发展农业提出了一些方法建议。首先,应当开垦荒地。“田不辟,少食。”“安国之道,道任地始。地得其任,则功成;地不得其任,则劳而无功。”材料中墨子的观点表明( )
A.土地能不能得到合理使用,能不能充分发挥效力,是农业生产能否发展的关键 |
B.小生产阶层希望过上安定生活的愿望 |
C.统治者应该不违农时 |
D.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
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①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封建社会一直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基础
③封建土地所有制是“重农抑商”思想存在的基础
④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三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在中国消失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