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人口变化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下降
B.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
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三个时期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作三石人以镇湔江,五石犀以厌水怪。凿离堆山以避沫水之害,穿三十六江灌溉川西南数十州县稻田,自禹治水之后,因其旧迹而疏广之。”这个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坎儿井 D.灵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不同时代生产发展速度的数据表,它深刻的揭示出

时代
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时代
生产力发展的平均速度
每万年提高1%
每百年提高4%
每年提高3%左右
每年提高10%左右

A.人类文明分成四个阶段   B.社会生产力匀速上升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生产发展存在平均速度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

 
自耕农·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考古学家在对我国某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以下两件农具(经技术测定,这两件农具均为同一时期遗存下来的物品)。此遗址最早是           

A.西周 B.三国 C.唐朝 D.北宋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成书于清代的《华西邹君记》记载,苏州有一邹姓富户立下遗嘱将名下一千亩土地交给儿子,其余三千亩捐给义庄,以接济族人。这主要表明

A.重农思想影响工商业发展 B.人们注重对私有财产的支配
C.租佃经营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D.宗族制度在古代有重要意义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转折。……都城开封(汴京)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社、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中册》
材料三: 《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促进这种经济现象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你是怎样理解材料二中“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转折”的?
(3)材料三中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材料一中的经济现象对其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

A.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D.佛教的广泛传播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到:“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                                                  (   )

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B.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C.生产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 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曾说:“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反映出

A.“重农抑商”思想在汉代兴盛 B.土地兼并是较普遍的社会现实
C.买田置地是当时权贵的首选 D.汉初政府要求官员勤俭持家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史书记载:“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此农具出现于

A.曹魏 B.唐代 C.宋代 D.明清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整体寓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由此可以得出

A.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 B.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C.重农抑商一直是中国传统农业政策 D.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所示模型为农业灌溉工具,其最早出现于

A.秦汉时期 B.曹魏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广东地区在唐朝时“岭南之田,所种惟稻”,到了清朝前期,“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它种(棉花,甘蔗,桑树)以为利。” 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C.经济作物的种植使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