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经济现象在中国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在某些地方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
②出现了地域性的商帮
③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夜市
④出现了技术比较先进的“灌钢法”
A.①④③② | B.①③②④ |
C.③①④② | D.④①②③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
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A.火耕 | B.刀耕 |
C.锄耕 | D.铁犁牛耕 |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
下列是四名同学对春秋时期导致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的争论,其中正确的是
A.私田的大量开垦 | B.初税亩的实行 |
C.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 D.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 |
“水利者,农之本也,无水则无田矣。水利莫急于西北,以其久废也;西北莫先于京东,以其事易兴而近于郊畿也”(节选自《农政全书》)。此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
A.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 B.精耕细作发展农业 |
C.因地制宜发展生产 | D.富国利民民本思想 |
恩格斯说:“铁已在为人类服务,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所以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下列史实最能反映出铁的这种“革命作用”的是( )
A.促使牛耕技术得以推广 | B.推动水利的兴修 |
C.出现著名的冶铁中心 |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
清朝嘉庆皇帝曾谕告军机大臣等:“浙江各府属山势深峻处所,多有外来游民……翻掘根株,种植苞芦,以致山石松浮,一遇山水陡发,……大为农人之害。其游民……成群结伴,散出各山,……往来无定,难保日久不滋生事端。”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A.失业贫民成为社会动荡因素 | B.引种美洲作物客观导致生态恶化 |
C.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突出 | D.农业技术突破推动大量荒地开垦 |
“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下面是我国宋代至清代不同性质书院比例状况表。对此表解读错误的是( )
|
官办% |
民办% |
其他% |
不明% |
宋代 |
15.28 |
70.69 |
0 |
14.03 |
元代 |
17.23 |
61.15 |
0. 33 |
21.29 |
明代 |
57.21 |
29.84 |
0. 24 |
12.71 |
清代 |
56.67 |
24.11 |
0. 56 |
18.66 |
A.书院比例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必然结果
B.宋代民办书院的繁荣与理学的发展有关
C.民办书院比例下降制约古代文化的发展
D.封建政府对思想控制呈现出加强的趋势
公元前246年秦国修建郑国渠之后,该灌区面积为4万余顷,粮食亩产达到6石4斗,而当时其他诸侯国粮食单产普遍只有1石5斗左右。这反映出( )
A.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随之降低 | B.其他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
C.秦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 | D.农业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
下面是1650—1850年的世界人口变化(单位:百万)。导致这一时期世界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解读错误的是( )
|
1650年 |
1750年 |
1850年 |
欧洲 |
100 |
140 |
266 |
非洲 |
100 |
95 |
95 |
亚洲 |
330 |
479 |
749 |
A.欧洲人口的增加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开展
B.非洲人口的下降与罪恶的黑奴贸易有关
C.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欧亚人口的增长
D.农耕经济的繁荣促进了亚洲人口的增长
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考古中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便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这表明( )
A.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
B.铁农具已经在全国范围使用 |
C.河北、辽宁地区成为当时经济最发达地区 |
D.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 |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土地制度是( )
A.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 B.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
C.封建君主土地私有制 | D.封建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
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中国古代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时期。其中与“封建时代”对应的土地制度是( )
A.氏族公有制 | B.井田制 |
C.均田制 | D.私有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