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在《俄乡纪程》中写道:“社会主义的讨论,常常引起我们无限的兴味------隔着纱窗看晓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不十分清晰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包括( )
A.对西方世界了解有限 | B.对中国国情的认识还很模糊 |
C.对社会主义思想缺乏必要理论的认识 | D.急于改变中国的心理 |
德国汉学家李博教授曾指出:“大约直到1919年,中国人对欧洲各社会主义流派的了解,几乎全部来自日语,或是欧洲语言原著的日文翻译,或是日语的社会主义著作。”这段材料反映出
A.日本是各社会主义流派传入中国的唯一渠道 |
B.十月革命在当时对中国的思想界无任何影响 |
C.留日学生已成为中国传播先进思想的主力军 |
D.日译西书的出版是促成五四运动发生的主因 |
“为主义而来,为主义而去”是李大钊革命一生的生动写照。这里的“主义”是指( )
A.自由主义 | B.改良主义 | C.马克思主义 | D.无政府主义 |
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曾强调:“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列主义的理论运用到中国的今天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是
A.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 |
C.发动南昌起义,占领中心城市 |
D.运用“一国两制”解决祖国统一大业 |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①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②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③都对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④它们之间具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没有搞清楚马克思是哪国人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这是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它的创作背景是
A.五四运动爆发 |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
C.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
D.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兴起 |
孙中山在评价马克思时说:“苦心孤诣,研究资本问题,垂三十年之久,著如《资本论》一书,发阐真理,不遗余力……研究社会主义者,咸知此本。”以上材料说明了
A.孙中山推崇马克思主义理论 |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引起反响 |
C.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发生实质性转变 | D.孙中山在为国共合作进行思想准备 |
观察下面一段文字内容,其创作背景是:
“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 摘自:《红色中华》――民国7年――刘大白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 B.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
C.国民大革命运动兴起 | D.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
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指出:“中国人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与材料所说相关的历史人物有
①魏源 ②洪仁玕 ③李鸿章 ④孙中山 ⑤陈独秀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③④⑤ | C.①②④⑤ | D.①②③④ |
“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这是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话,它的创作背景是
A.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 B.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宣告成立 |
C.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 D.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
瞿秋白在《俄乡纪程》中写道:“社会主义的讨论,常常引起我们无限的兴味------隔着纱窗看晓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不十分清晰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包括( )
A.对西方世界了解有限 | B.对中国国情的认识还很模糊 |
C.对社会主义思想缺乏必要理论的认识 | D.急于改变中国的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