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国学”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近代以来,国学的含义发生变化,指的是“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国学大师章太炎认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能立者也。”国学兴起于20世纪初,大盛于20世纪20年代。国学的兴起与大盛从侧面反映了
A.传统华夷观念的固化 | B.“中体西用”思想的延续 |
C.近代化道路受到质疑 | D.对向西方学习的反思 |
20世纪20年代,有人说:“自从‘主义’二字来到中国以后,中国人无日不在‘主义’中颠倒。开口是‘主义’,闭口是‘主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这里的‘主义’应指三民主义 |
B.此人对信仰“主义”者持批判态度 |
C.说明了“主义”社会影响力很大 |
D.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成为发展趋势 |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布法令,取消对广东、福建的“疍户”,浙江的“惰民”,河南的“丐户”的称号。这一规定体现了( )
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
B.国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
C.国民享有财产、结社等自由 |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在1787年的制宪会议上,富兰克林一直在琢磨刻在华盛顿座椅上的太阳是日出还是日落,他含着激动的眼泪在宪法文本上签字后,他说:“现在我很高兴的知道,那是日出,而不是日落。”对材料中“日出”的理解最正确的是( )
A.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利于国家稳固 |
B.分权制衡,有利于维护民主制度 |
C.确定共和政体,促进美国经济发展 |
D.制定宪法,废除黑人奴隶制度 |
下面是1650—1850年的世界人口变化(单位:百万)。导致这一时期世界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解读错误的是( )
|
1650年 |
1750年 |
1850年 |
欧洲 |
100 |
140 |
266 |
非洲 |
100 |
95 |
95 |
亚洲 |
330 |
479 |
749 |
A.欧洲人口的增加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开展
B.非洲人口的下降与罪恶的黑奴贸易有关
C.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欧亚人口的增长
D.农耕经济的繁荣促进了亚洲人口的增长
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苏州( )
A.饥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C.地方官员与商人相勾结欺压百姓 |
D.大量使用机器使工人失业 |
麦迪逊认为:“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为解决这个“最大的困难”,美国采取的措施有( )
①实行联邦制 ②创立责任内阁制
③实行三权分立 ④总统对国会负责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粉碎“四人帮”后,发展高等教育的第一个举措是( )
A.新时期教育方针的确定 |
B.教育大革命 |
C.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方针 |
D.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 |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中指出“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其倡民生,解决贫富不均的核心措施是( )
A.平均地权 | B.民权主义 |
C.发展实业 | D.实行社会救济 |
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 )
A.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 |
B.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 |
C.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 |
D.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向南方 |
下列表格内容反映了中国15-16世纪农业生产的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
A.南北经济差异逐步扩大 |
B.北方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
C.自然条件决定经济发展 |
D.南方农业生产效率高于北方 |
18世纪一位法国思想家曾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人们思考问题突出表现在
A.批判神权统治 | B.提倡人性解放 |
C.倡导思想自由 | D.反对君主专制 |
“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年前后,在孙中山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时,历史这样回答他( )。
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 |
B.“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帮助” |
C.“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阵营,建立和巩固政权” |
D.“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