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巴分治方案中,英国殖民者将宗教信仰作为划分国家的唯一标准,这一做法( )
A.有利于民族的经济发展 |
B.有利于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
C.极易导致宗教对立与排斥 |
D.有利于整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
“二战”后,反战和平运动呈现出新的特点,其中不正确的是
A.在内容上以反核运动为中心 |
B.在范围上遍及世界各大洲,具有真正的全球性质 |
C.在组织上由分散走向统一,由国内走向跨国行动 |
D.在方式上只限于游行示威 |
二战后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是各类经济组织(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举行与经济有关的峰会(如G20峰会)大大增加,二是军事冲突此起彼伏(如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对此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和平与动荡并存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 |
B.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 |
C.一超多强格局遭受巨大挑战 |
D.经济区域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 |
联合国与国联的不同之处在
A.建立在世界大战之后 | B.曾被大国控制和操纵 |
C.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为宗旨 | D.有社会主义国家参与发起 |
美国前参议员哈特曾经说过:美国将成为“这个国际组织(联合国)中的至关重要的齿轮”。也有美国人说联大是美国的“表决机器”。下列历史事件,不能直接佐证上述材料的是
A.1947年联大通过巴以分治方案 |
B.1950年美国操纵联合国,指责朝鲜是“侵略者”。 |
C.1990年,美国为首组织多国部队发动对伊拉克战争 |
D.20世纪70年代初,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 |
某学校准备了下列一组BENT的宣传图片,依据图片信息判断,其中明显与主题不符的是( )
A.步枪里的玫瑰 | B.向新纳粹主义说"不" |
C.施罗德给遇难者献花 | D.小泉参拜靖国神社 |
《新浪·文史观天下》第35期主题是:NO!八张否决票告诉世界“中国态度”。其中记载:“1955年12月3号,中国在‘安理会关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的决议草案’上投了反对票”。关于这一外交记载的解读正确的是
A.这一记载是假的,当时中国政府尚未加入联合国 |
B.彰显了新中国参与国际活动的积极态度 |
C.反映了新中国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立场 |
D.体现了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 |
号召和平使用科学技术,避免人类自身灭亡的文件是
A.《氢弹》 | B.《海洋法公约》 |
C.《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 | D.《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和平与文明的未来都取决于世界各大文明的政治、精神和知识领域之间的理解和合作。……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种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的保障。”以下叙述最符合作者本意的是
A.文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
B.为避免战争,世界各大文明应该趋向统一 |
C.文明的冲突已经取代了政治的冲突 |
D.各种文明间的理解与合作是人类共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
1996年,联合国大会终于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对此的正确说明不包括
A.国际裁军和军备控制取得重大进展 | B.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
C.美国操纵联合国的做法失败 | D.国际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 |
硝烟散尽,反思长存。在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1950年召开了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这次大会 ( )
A. |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 | 发表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
C. | 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 | D. | 确立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
美国总统克林顿说:“毕竟我们是世界上惟一超级大国,我们必须领导革命……建立一个按美国价值标准建立的世界新秩序。”原国务卿克里斯托夫说:“冷战的结束正在使美国的领导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以上材料主要说明:
A.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 |
B.苏联的解体使美国步入全盛时期 |
C.美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惟一国家 |
D.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是当前世界面临的十分艰巨的任务 |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这一决定有利于
①全世界清醒认识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维护二战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
③牢记历史,以史为鉴,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④维护世界和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世界经济在美国“9.11”事件的影响下急剧下滑,世界银行预测2001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从2000年的3.8%降为1.3%。这说明
A.和平是发展的前提 | B.发展是和平的保障 |
C.和平与发展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 | D.和平与发展是先后相继,因果相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