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启蒙时代的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德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
(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
材料二: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都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与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Western Concepts of Chioo tand the Chinese,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
(2)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这种形象泛滥于何时?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1937年,红星照耀中国。该年1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的出现了毛泽东的头像。在斯诺为毛泽东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那张带着八角帽、神情沉着、面容清瘦的肖像无疑最为著名。”
——环球时报“复兴之路”
(3)材料中“红星耀中国”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背景。
材料四:1958年美国入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六个阶段;①尊敬时期(18世纪),②轻视时期(1840-1905),③取善好施时期(1905-1937), ④赞赏时期(1937-1944),⑤清醒时期(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
——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四中的第④和和⑥两个阶段“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各是什么。
(5)从“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近代历史上,中华民族遭受西方列强的欺凌,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捍卫了民族尊严。根据所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表格内空格的填写:(20分,每空2分)。
A组:近代前期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
名称 |
签订的条约 |
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
鸦片战争 |
①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② |
《马关条约》 |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③ |
④ |
A.① ② ③ ④
B组:中国人民的抗争
大事件 |
领导人 |
革命性质 |
主要历史意义 |
太平天国运动 |
⑤ |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
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
辛亥革命 |
孙中山 |
⑥ |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
⑦ |
周恩来 贺龙 |
新民主主义革命 |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
B.⑤ ⑥ ⑦
C组: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
名称 |
主要内容 |
重要意义 |
二大 |
⑧ |
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
⑨ |
结束了“左”倾错误的领导;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
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
七大 |
确立了 ⑩ 为党的指导思想 |
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政治和思想基础 |
C.⑧ ⑨ ⑩
某班同学以“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为题,举办研讨活动。
【活动一 中美关系历史回眸】
史料一 1949年12月美国政府宣布“运用一切努力防止中国共产党人从非苏联的来源获得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物资与装备”。1950年12月美国政府要求“所有希望向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出口任何商品的个人和公司必须申请出口许可证。”1951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巴特尔法》,规定违反禁运条例向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的国家,美国将停止向其提供援助。
——《中美关系史(1949—1972)》
史料二 美国总统杜鲁门认为台湾是“一块由于盟军在太平洋的胜利而从日本手里接收过来的领土。像其他这样的土地一样,它的法律地位在国际上采取行动决定它的前途之前是不能确定的”。
1971年9月22日,美国同日本国一起向联合国大会提出了关于中国代表权问题的提案,既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权,又确认“中华民国”继续拥有代表权的“双重代表权”提案。
——《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史料三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
(1)有同学搜集了上述三则史料,请你根据这三则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2)如果你也要搜集中美关系演变的史料,你将运用哪些方法?
【活动二 中美关系现实思考】
中共“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进一步明确提出:新形势下,中美双方要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积累正能量,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开创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新局面。
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已经在美国“阳光之乡”按下了启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之路的按钮。
(3)请你结合当今国际格局特征,谈谈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的有利条件。
历史认识具有多元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
——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明清两代交替时期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来华那段时间作为近代中国的起点会来得恰当。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 |
费正清 |
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中国近代史》 |
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剑桥晚清史》 |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内藤湖南和徐中约各自的观点。(2分)请分别说明这两种观点的分期依据。(6分)
(2)材料二中徐中约和费正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2分)你赞同哪种观点?根据材料简要分析。(2分)
(3)有人说现当代中国融入世界是在1970年代初,但也有人认为是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试分别说明这两种观点的历史依据。(4分)
(4)有学者认为“历史就是叙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绅士是大一统的专制皇权确立之后,中国传统社会中所特具的一种人物。……(这种人物)已经被排斥于握有政治权力的圈子,但是在社会上却还保持着他们传统的威望。(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下绅权和皇权是共存的,……经过长期的军阀混战,五代乱离,幸存的士族失去了庄园,流徙各地……宋太祖太宗只好扩大进士科名额……,官爵恩,泽,出于皇帝,士大夫不能不为皇帝所用,共存谈不上,共治也将就一下了……。元明清三代连共治也说不上,……绅权成为皇权的奴役了。
——摘编自费孝通、吴晗等著《皇权与绅权》
士绅、宗族所支配下的乡村社会由于远离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的城市,疏离、独立于国家权力,……乡村社会一般不会随着国家的瓦解而瓦解,反而会担负起文化储存器的功能,保护了一批社会精英,使社会政治秩序得以重建,中华文明得以积累传承。
——摘自张星久《对传统社会宗族、乡绅历史地位的再认识》
材料二 从12世纪末到15世纪,是英国贵族“白日中天”的兴盛时代。他们在与王权的政治和军事对抗中,实力与王权渐趋接近。于是,明确规定贵族与君主封建关系的《大宪章》被认真制定并被屡次颁布,独具英伦特色的议会两院产生了……他们从此成为英国世俗贵族和议会上院的主体力量。……不列颠的贵族群体在产业革命的浪潮中推波助澜,在政治改革运动中把握并遏制着社会进步的脉搏,在经济领域扬眉吐气,在军事、外交等领域高视阔步。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世袭贵族终于到了穷途末路。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贵族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至19世纪中期中国士绅和英国贵族的发展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士绅和英国贵族对本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学派,其中主要包括西方的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马克思主义者和许多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学者,把1839~1842年的鸦片战争看做近代中国的起点。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以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80年为近代,以“五四”运动开始以后的历史为现代,……这是最近十年来的事,也是学习苏联科学地区分近代和现代历史的结果。
如果说以社会的质变作为近代和现代史的分界线是正确的话,那么中国近代史的下限,就不应是“五四”运动,而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陈旭麓《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年限问题》(1959年11月)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的“学派”将鸦片战争看做近代中国的起点,可以使用哪些证据?
(2)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年限问题,材料二提出哪几种观点。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准则。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对于下列历史现象评价较低的有哪些?(4分)并说明理由。(4分) A、通商口岸 B、洋务运动 C、“扶清灭洋”
(2)运用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
材料三 有人认为:“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而且还是社会生活史”。
(3)思考:请结合材料三的观点,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4分)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二 18世纪末19世纪初,正是现代化运动在西方蓬勃兴起、民族主义潮流汹涌激荡的时代,而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多人口和辽阔疆土的中国,却紧闭自己的大门,一如既往地沉睡在文化主义的梦幻之中。不难想象,一旦这两个不同的世界发生碰撞和武力较量,将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胡福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三 中国走向现代化必须打破几千年来小农经济的稳定和封建专制统治的稳定,但旧制度的改变和旧秩序的解体,必引发剧烈的政治运动并带来长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使得这个国家很难一下子找到新的稳定中心,任何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没有安定的环境都是很难进行的。长期以来中国人太多的精力与资源放在了“打倒”与“推翻”的运动中,认定只要解决体制问题,就能迅速带来中国的现代化。但问题是“打倒”与“推翻”只能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问题,至于怎样经营却不是“城头变换大王旗”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人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去进行研究与思考。
——有关“中国现代化的延误”讨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航路开辟怎样“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变”?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不同的世界发生碰撞和武力较量”的直接结果是什么?
(3)对于中国现代化延误的原因,材料三提出了什么观点?由此可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苏轼提出:“古者以民之多寡为国之贫富……国家承平百年,户口之众有过于隋。然以今之法观之,特便于徭役而已。国之贫富何与焉。非特无益于富,又且以多为患: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是以公私枵然而百弊并生。”明代冯梦龙曾提出:“不若生一男一女,永无增减,可以长久。若二男二女,每生加一倍,日增不减,何以养之?”清代学者洪亮吉则说“今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所入者愈微,所出者愈广,于是士农工贾各减其值以求售,布帛粟米又各昂其价以求出市。此即终岁遑遑,而自好者居然有沟壑之忧,不肖者遂至于生攘夺之患矣。”
——段塔丽《中国古代人口控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等
材料二 梁启超曾提出“大地百物之产,可以供生人利乐之用者,其界未有报,其力皆藏于地,待人然后发之。”因此“尽地力者,农、矿、工之事也。”如能采取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地力,“虽生齿增数倍,岂忧饥寒哉?”薛福成认为西方国家“善寻天地,天涯海角,无阻不通,无荒不垦。彼以此治民,虽人满,何尝不富也”。因此,他主张与巴西、墨西哥等国签订合同,订立协议,“许其招纳华工”。孙中山则提出,一方面,“沿海沿江烟户稠密省份,麇聚之贫民无所操作”,存在大量失业人口;另一方面,西北和蒙古地区,都是“土旷人稀,急待开发”;还有“中国现时应裁之兵,数过百万,生齿之众需地以养”。所以他提出“以国民需要之原则衡之,则移民实为今日急需中之至大者”。1918年出版的陈长蘅的《中国人口论》,认为“今日之中国不能以民众为可恃,而应当力求国民品质与能力之增高”。
——李永芳《中国近代人口管理思想述论》等
(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人口问题的共同认识。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以后人口问题突显的社会经济背景。
(2)概括材料二中的人口管理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人口思想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政府进出口贸易表(单位:两白银)
(1) 依据材料一,分析中国贸易状况。并指出它反映了什么问题?
(2) 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年份 |
新办民族工业 总数/家 |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
平均每年设 厂数/家 |
平均每年新增 资本/万元 |
1869—1894- |
50多 |
500多 |
1.42 |
1.41 |
1895—1900 |
100 |
4500 |
16.7 |
750 |
190l—1911 |
300 |
5500 |
31 |
510 |
1911—1919 |
600 |
13000 |
75 |
1625 |
(2)依据材料二,分析1895—1900年和1912年—1919年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和进入“黄金时期”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精美而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瓷器、传教士的书简和夹杂着道听途说的《马可·波罗行记》,18世纪中期以前三四百年间的欧洲人就是从这些途径来了解中国的。当从中国回来的传教士们受到精英们的热捧,他们的书简也被视为经典。传教士眼中那个“酷似古罗马帝国的中国”走进了欧洲人的脑海。当时一些欧洲学者甚至认为,发现中国可与15世纪发现美洲大陆媲美。当东印度公司把订制好的精美瓷器运回欧洲大陆时,法国思想家伏尔泰也在感叹:“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终于找到了解决对华贸易逆差的“方式”。此时的欧洲不再需要一个乌托邦式的中国。1792年,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携带英王信件出使中国,把一个行将覆灭的中国形象带回了西方。40多年后,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形象一落千丈。自那时起到20世纪初,西方学者将中西关系史上的这个时期称为“轻蔑的时代”。英国诗人丁尼生说:“欧洲的50年,胜过了中国的一甲子。”一个当年被描述成花园的王国变成了“满街是开口粪池和垃圾”的肮脏之国,而穿着丝绸、捧着青花碗的中国人也变得贫穷、猥琐和丑陋不堪。
评述材料中关于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公益慈善组织的宗旨里包含着倡导仁义和发扬仁义的内容,墨、道等学派对于公益慈善行为也提出过深刻见解,佛、道等宗教教义包含丰富的劝人积德行善的观点和言论。公益慈善事业主要附着在宗族家族和放大了的宗族家族一一国家、行会、商会、会馆组织等身上,宗教机构、教育机构、专门慈善机构和个人为其补充,政府在公益募捐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公益募捐主要通过官府文告、聚会讲演和私人交流等方式进行,基本局限于灾荒救济、恤幼养老、兴建公共建筑、发展教育等方面。我国一向缺少与公益募捐法律关系相适应的成文法律规范,主要由道德、风俗习惯和民间法调整。
——摘编自李永军《我国古代公益募捐事业若干问题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公益思想文化开始传入中国,西方传教士积极参与了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一些走出国门的中国人主动观察和介绍西方公益募捐的情况。公益募捐组织利用各种媒介广泛宣传,通过义演、义卖、发行筹赈彩票、企业捐赠、体育比赛等方式,提高了灾情的发布、募赈的宣传以及赈灾的舆论监督等方面的效率,公益募捐的施众和受众更加广泛。公益募捐的程序、机制得以突破传统的地域限制,开始将公益募捐善款应用于设戒烟所、阅览会、不缠脚会、医学善会以及兴办近代新式学堂之类的新式民阎公益组织。从1915年到1949年,民国各时期地方政府部门颁布的管理规范会馆的法令有十几个,根据这些法律,工商同业公会一般都设置福利委员会或救济委员会,履行一定公益职能。公益募捐组织,包括公益募捐在内的各个方面也顺应时代发展,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在每一次抵御外敌侵略的过程中都有捐资御敌的行动出现,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更是积极行动起来捐资救国,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作战。
——摘编自李永军《我国近代公益募捐事业发展的历史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公益募捐事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近代公益募捐事业的变化及原因。
文明的交流贯穿了人类历史,对人类文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摘自《全球通史》
材料二 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请用史实说明明清时期“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
(2)请列举“他们(西方)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并说明“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
(3)请以反对材料二观点的立场,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明如何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作用于中国文明。
(4)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导致中国近代“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的最主要因素?谈谈你的启示。
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
A.损害身体,削弱军队战斗力 |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洪惟我大皇帝抚绥中外,一视同仁,利则与天下公之,害剐为天下去之,盖以天地之为心。贵国王累世相传,皆称恭顺,观历次进贡表文云:“凡本国人到中国贸易,均蒙大皇帝一体公平恩待”等语。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远绥怀,倍加优礼,贸易之利垂二百年,该国所由以富庶者,赖有此也。
——林则徐《拟谕英吉利国王檄》
材料二
近代中国最伟大作家鲁迅那样的一些抱怨最深的人完全拒绝它(传统文化),……鲁迅和其他一些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所有这一切的原因不在于外国的侵略、占领和特权,而存在于中国传统的腐朽之中,这个传统曾经一度光荣且成就辉煌,但现在已经可悲地无能而道德沦丧。
——罗兹·墨菲《亚洲史》
(1)材料一体现了林则徐怎样的文化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该心态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鲁迅等人文化心态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