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丁鸦片战争的原因 |
1873年,一法国商人为买丝绸同一中国商人发生矛盾,失手将中国商人打死。对此法国商人的审判程序,主要应该依据( )
A.《南京条约》 | B.《各国律例》 |
C.法国法律 | D.大清律例 |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往来,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此规定( )
A.违背了清朝外交平等的原则 |
B.体现了中外完全平等、开放交往的理念 |
C.凸显了清朝“天朝上国”的至尊风范 |
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
胡绳认为: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中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它们要清政府保持腐败与懦弱的状态,因而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一方面又想使它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以造成有利于外国侵略者的内部安定秩序。列强的这种政策在以下哪个条约中表现最为明显( )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
从本质上看,两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相同点是( )
A.打开中国市场,谋求在华权益 |
B.教训清政府,使其顺应外国侵略者的要求 |
C.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 |
D.维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外,内公文,无论京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
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阿美土德”号对上海进行侦察和测绘,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了一个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开放上海。该条约是( )
A.《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辛丑条约》 | D.《南京条约》 |
下列对林则徐禁烟活动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没有虎门销烟就没有鸦片战争
②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③使英国再也不敢贩运鸦片
④林则徐的禁毒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凸显了中国古代“天下观”的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
A.中英战争 | B.鸦片战争 |
C.通商战争 | D.夷匪战争 |
“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大英钦差大臣……至在京师租赁地基或房屋,作为大臣等员公馆,大清官员亦宜协同襄办。……待大英钦差公馆眷属、随员人等,或有越礼欺藐等情弊,该犯由地方官从严惩办。——咸丰八年五月十六日(1858年),天津”。上述材料表明
A.华夷秩序的传统外交体制解体 | B.列强控制北京,设立使馆区 |
C.停止了外国领事的司法裁判权 | D.于北京设租界,由各国共管 |
从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角度讲,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A.中国又增开了十一处通商口岸 |
B.清政府权力机构发生了变化 |
C.清政府的一批有识之士发起了洋务运动 |
D.最终签订了《北京条约》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对中国人来说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