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西方列强获得这些特权的最初形式是
A.建立殖民地 | B.设立租界 | C.抢占租借地 | D.划分势力范围 |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 B.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 D.“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
中国近代史上,国门洞开。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在( )
A.鸦片战争之后 |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
C.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
下图是鸦片战争失败后,1842年8月29日,耆英代表清王朝和英国的代表璞鼎查在“康华利”号上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 )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而言,最严重的后果是 ( )
A.外国列强大批入侵 | 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C.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 | D.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
晚清诗人张维屏有诗道:“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该诗记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鸦片战争期间 |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
关于《清代的水田价格与米价》理解,不正确的是
清代的水田价格与米价
A.白银大量流入是造成中国地价与米价上涨的重要原因 |
B.康乾时期人口的大量增加是粮价上升的直接因素 |
C.鸦片战争后的地价与粮价呈同态上升趋势 |
D.太平天国运动是粮价升高地价下降的重要因素 |
近代中国人慨叹:“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这种现象
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 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
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 | 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 |
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近代上海外滩:“几年之间,外国洋行成排的楼群就勾勒出了黄浦江的曲线”。探究这一现象出现的源头是
A.《南京条约》附件使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租地和居住的特权 |
B.《天津条约》使列强获得外国人可以在内地游历、通商、传教的特权 |
C.《马关条约》使列强获得在华设厂的特权 |
D.《辛丑条约》使列强获得在使馆界驻军的特权 |
“它代表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代表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近代与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 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鸦片战争 | B.甲午中日战争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D.抗日战争 |
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
①开设工厂 ②协定关税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领事裁判权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
①开埠通商 ②协定关税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领事裁判权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 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
C.认为自由贸易的原则不可侵犯 | 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
英国《虎门条约》取得了“领事裁判权”,这意味着( )
A.中英两国之间的贸易纠纷由英国领事解决 |
B.英国领事享有对《南京条约》的解释权 |
C.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
D.英国领事可以决定中国政府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