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称鸦片战争为“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这种观点
①是错误的,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 ②是正确的,认识到战争的实质
③是为英国殖民者进行辩护 ④混淆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下面是英国输华货物统计表。造成该表所反映的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农民穷困,购买力低 |
B.鸦片走私泛滥,白银外流 |
C.中国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低 |
D.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 |
2009年2月25日,法国佳士得拍卖行在中国律师团的追索被法国法院驳回后,不顾中国民众的强烈反对,在巴黎拍卖了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走的青铜兽首鼠首和兔首铜像。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并掠走兽首这一罪行发生在下列哪次侵华事件中( )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历史学家陈旭麓有一句名言:“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是被轰出中世纪的。”陈旭麓所说的“轰”是指( )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D.甲午中日战争 |
鸦片战争后“中国与洋人通商……从此反客为主,洋人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毫厘不能主持。”对这种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广大农村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 B.传统农业手和工业遭到严重破坏 |
C.外国商品倾销内地拥有免税优势 | D.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在中国近代史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的侵略特权,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②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③增开天津为商埠 ④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
A.③②①④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①④ | D.②③④① |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 B.甲午中日战争 | C.八国联军侵华 | D.抗日战争 |
在中国近代史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的侵略特权,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②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③增开天津为商埠 ④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
A.③②①④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①④ | D.②③④① |
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而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的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 |
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
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 |
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 |
位于北京西郊的圆明园原是著名的皇家园林。观察下图,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 )
①是由英法联军一手造成的 ②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屈辱
③激发了清政府英勇抗敌的斗志 ④永远警醒中国人民勿忘国耻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几个年轻人被地方官员逮捕后,一名传教士向知府表示:这几个人都是我们教会里的朋友,请立刻把这几个人交我带去。知府明知这几个人是要捉拿的会党,又担心教士写信托公使到总理衙门理论,只好将人交给教士。上述故事发生在
A.明朝末年的杭州 | B.清朝初年的北京 |
C.清朝末年的上海 | D.民国初年的南京 |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
近代中国人慨叹:“泰曲公法,于平等之国开设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这种现象( )
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 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
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 | 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己不完整 |
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而战争的那些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地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 | 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
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 | 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 |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这说明
A.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 |
B.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 |
C.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 |
D.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