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 B.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 D.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
美国1950年拍摄的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惨遭二战蹂躏,后来获得美国财政援助,生活生产重又回复正常。美国实施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帮助欧洲复兴经济 | B.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
C.遏制苏联力量 | D.建立北约组织 |
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
A.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
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
C.动荡的国际局势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
D.“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
《全球通史》称:“当美国在撤离欧洲时,苏联却正在使自己在其东欧保护区处于稳固地位。……由于苏联努力追求这些目标,便与西方列强发生了直接的愈来愈尖锐的冲突。”这种“冲突”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
B.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
C.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
D.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
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下图,理解准确的是
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
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
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
我国史学界曾就“二战后”某一事件的影响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和“及时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粘合剂”;另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分裂的“加速器”和“绝缘体”。这一历史事件是( )
A.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 | B.北约建立 |
C.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 | D.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 |
“苏联的军事力量,以及它在西方人中间引起的恐惧,长期地模糊了这两个争夺者之间根本的不对称性。”这种“根本的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
A.同盟力量的差距 | B.意识形态的对立 |
C.军事力量的失衡 | D.经济水平的差距 |
斯大林在1946年一次面向全国党政干部的讲话中指出“要在最近的将来超过国外的科学成就”“要把我们的工业水平,提高到三倍于战前的水平”,这是“防止任何不测”的唯一的前提条件。这一讲话的主要目的是
A.改变冷战中被动地位 |
B.确保新形势下国家安全 |
C.响应布雷顿森林体系 |
D.对美国破坏战后同盟关系进行警告 |
苏联《消息报》和《真理报》在杜鲁门主义发表后的第三天和第四天,就分别发表社论,指出这是“帝国主义扩张政策”。这是因为杜鲁门主义
A.表明了美国公开与苏联对抗,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
B.表明了美国要发动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武装进攻 |
C.实质是马歇尔计划 |
D.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
漫画常用简单夸张的手法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下图是一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漫画,它讽刺的是( )
A.杜鲁门主义 | B.古巴导弹危机 |
C.马歇尔计划 | D.两极格局瓦解 |
下面是二战后的一幅政治漫画。据漫画中的信息可知
A.美苏对抗出现了紧张局面 |
B.美国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 |
C.美苏冷战对抗已正式形成 |
D.柏林墙标志德国正式分裂 |
“苏联的军事力量,以及它在西方人中间引起的恐惧,长期地模糊了这两个争夺者之间根本的不对称性。”这种“根本的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 )
A.同盟力量的差距 | B.意识形态的对立 |
C.军事力量的失衡 | D.经济水平的差距 |
下表为威廉·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的一页。据此,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准确的是( )
1957年11月14日到16日 |
十三个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在莫斯科开会。会议要求团结起来,反对外部的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在内部消除机会主义。 |
1957年12月19日 |
北约组织在巴黎召开最高级会议,决定在欧洲设置导弹基地。美国对此项武器保有基本控制权。 |
A.美苏两极完全控制了世界
B.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局面出现
C.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中国新闻网报道,朝鲜于2013年3月切断板门店红十字会联络渠道和朝韩军事热线,以回应韩国和美国的联合军事演习。造成朝鲜半岛分裂,朝韩对峙的诸多因素中最主要的是( )
A.韩国和朝鲜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 |
B.美苏的“冷战”政策 |
C.朝鲜半岛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
D.韩国和朝鲜经济发展差距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