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内战爆发后,杜鲁门在一份文件中曾提到:“唯有通过行动显示美国的坚定意志,才能威慑苏联不在世界其他地区采取新的行动。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去保护我们帮助建立的国家……位于亚洲、欧洲和中东的与苏联相邻国家的人民对我们的信心将受到极大打击。”由此看出,美国的战略意图是
A.扶植盟国,实行“热战” | B.扩张势力,巩固同盟 |
C.与苏对峙,实施“冷战” | D.遏制苏联,称霸全球 |
“苏联的军事力量,以及它在西方人中间引起的恐惧,长期地模糊了这两个争夺者之间根本的不对称性。”这种“根本的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
A.同盟力量的差距 | B.意识形态的对立 |
C.军事力量的失衡 | D.经济水平的差距 |
某西方学者说:“1945年的和平从一个意义上说是决定性的,从另一个意义上却是制造了分裂,从第三个意义上说,又是目光远大的。”该学者所说的“第三个意义”是指
A.多极化趋势出现冲击了两极格局 |
B.世界经济体制趋向制度化规范化 |
C.德日意变成稳定和平的民主国家 |
D.美苏未达成持久共识而爆发冷战 |
(1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杜鲁门在1949年1月20日就职演说中讲到:“本世纪上半叶的特点是:人权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粗暴的践踏,以及经历了历史上两场最可怕的战争,我们这个时代最迫切的需要是学会和睦相处。”
请根据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你所学的有关知识,写一篇在200字以内的历史小论文.
题目:“好一个和睦相处”
在20世纪近一半的时间里,冷战不仅塑造了当时的国际关系格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卷入冷战国家的发展。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定意义上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兴起和它们之间的冷战是现代世界历史的必然。在这历史演进过程中,就国际体系构造而言,冷战来自19世纪期间开始、并且愈益加速的国际权势分布的极化趋势。人口、经济技术、自然资源和地缘政治等几大方面的要素作为深层原因,两次世界大战作为极其有力和急剧的催化剂,造就了几个世纪里世界政治的头等重大事态之一,那就是现代国际体系传统中心欧洲的权势迅速衰落,“侧翼大国”美苏的权势勃然兴盛。另一方面,美苏冷战还在相当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史:从列宁对威尔逊,到斯大林对罗斯福,日后美苏冷战的一个基本动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包括国际政治观)的摩擦、抵触和对立,都显得至关紧要,尽管它们并非唯一的动因,而且并不总是排斥两国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达成妥协和进行协调,甚至形成对世界命运头等重要的战时同盟。然而,意识形态对立与基本地缘政治环境中的超级大国利益竞争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决定性地促成了美苏冷战。
——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材料二 1993年年末,比尔·克林顿曾脱口而出地说:“啊,我想念冷战。”确实,二战后美苏两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除了给一些国家提供发展机遇外,还给了美国国力发展以多方面的刺激。有一个美国人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对于美国这样具有多样性的国家,只有外部的各种挑战可以使它团结起来”。“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现在看来仿佛是一种奇思异想,许多美国人在50年代和60年代把两种制度的竞赛锁定为一种显示优越性的。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受到苏联挑战的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找到了帮助那些受压制者的‘国家安全’的理由。”
——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1)据材料一,概括美、苏冷战的主要原因。从经济运行模式的角度看,冷战的实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以“冷战的后果”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思维完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以内。)
2010年10月25日,某网民为纪念一场战争爆发60周年作诗:“无端烽火起东陬,屏障何堪遭践踩。领袖欣然谋善策,铁军抖擞博激流。昂昂气扫三千地,赳赳威俘百万蝼。”下列有关这场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这场战事反映了雅尔塔体系下两大阵营的对峙 |
B.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 |
C.新中国因出兵邻国而违背联合国的宗旨 |
D.战争的胜利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
对下图(战后柏林形势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①发生在二战后的联邦德国境内
②与美国的“冷战”政策有关
③受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制约
④体现了雅尔塔体系的特点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
A.联合国 | B.欧共体 |
C.北约 | D.华约 |
下表为威廉·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的一页。据此,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最准确的是
1957年3月25日 |
签订《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另一项条约成立欧洲原子能联营。两个组织都于1958年1月1日行使职能。 |
1957年11月14日到16日 |
十三个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在莫斯科开会。会议要求团结起来,反对外部的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在内部消除机会主义。 |
1957年12月19日 |
北约组织在巴黎召开最高级会议,决定在欧洲设置导弹基地。美国对此项武器保有基本控制权。 |
A.美苏两极完全控制了世界
B.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备战状态
C.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局面出现
D.世界处于美苏冷战格局,新的力量已孕育
二战后两极格局的一些特征实际上在雅尔塔会议期间就已经形成。在如何划分欧洲势力范围问题上,美英所代表的西方和苏联在雅尔塔达成了所谓的“巴尔干百分比”,即苏联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占有90%和75%的优势;英国(连同美国)在希腊占90%的发言权;南斯拉夫和匈牙利,苏联与西方平分秋色。“巴尔干百分比”的特征有
①大国强权 ②两分天下 ③冷战对峙 ④美苏争霸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 | D.①④ |
基辛格在《大外交》中提到:“美国采取措施以强化受到苏联侵略或共产党颠覆威胁的国家,这也就是保护美国的安全----它就是保护自由!”为此,美国首先采取的措施是
A.推行杜鲁门主义 | B.实施马歇尔计划 |
C.发动局部“热战” | D.成立北约组织 |
1951年5月美国国会在批评麦克阿瑟时曾说:“假如把战争扩大到共产党中国,会把我们卷入一个错误的地方,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敌人进行一场错误的战争中去。”这一批评透露出美国当权者
A.认为美国介入朝鲜战争是错误的 |
B.担忧将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的后果 |
C.有意拉拢中国共同对抗苏联的威胁 |
D.对“冷战”上升到“热战”的担忧 |
在朝鲜战争的初期,苏联和美国的某些做法颇有意味。苏联采取秘密措施支援中国进行抗美援朝。值得一提的是,苏联空中支援中国时苏联要求参战的苏联飞行员使用汉语或者朝鲜语通话,参战的米格飞机涂装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外装,同时飞机不准在海上作战。这表明( )
A.当时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已现裂痕 |
B.苏联尽量避免与美国爆发全面战争 |
C.当时的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弱势 |
D.政治措施是军事的补充和延续 |
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阻断了西欧从东欧的粮食进口线,加剧了战后西欧粮食短缺的局面。食品短缺成为了最为紧迫的问题,这种情况在德国尤其严重,那里1946—1947年的人均热量摄入仅为每天1800千卡,这个数值完全不能支持人体的长期健康,而1946—1947年酷寒的冬天更使之雪上加霜。期间德国有许多家庭没有供暖,数百人被冻死。英国的情况虽然没有那么严重,但是为了满足国内的民用煤炭需求,工业生产不得不被停止。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动机之一是( )
A.人道主义出发的考虑 | B.恢复欧洲经济 |
C.抗衡苏联 | D.便利美国的资本输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