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随着世界各地区联系的逐渐加强,打破隔阂,相互依存,融入世界是历史的选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来说,十三行的出现维护了天朝的规制,而对于西方商人来说,十三行却遮断了他们同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联系。虽然这种做法常常引起西方人的愤懑,但在冲突没有激化之前,中国的君主和官、绅、商都不会觉察到其中的毛病。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30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对890种商品提高征税的法案。由美国挑起的关税战,激起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惧和愤慨。……这就形成激烈的关税战、市场战、货币战。……在彼此对抗的集团中,德日意这三个占有地盘较小、资源相对不足的帝国主义国家显出不利地位。他们一方面竭力摆脱对其他国家的依赖,另一方面则宣扬对外扩张理论。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 美国政治家和商界的重要人物希望建立符合他们利益的国际贸易体系,他们推动了阻碍自由贸易的制约性贸易准则。推动无限制的全球贸易的机器是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它是由23个非共产主义国家在1947年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带着取消或者减少贸易壁垒的目的进行了一系列的协商。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主编《新全球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主要对外贸易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给中国带来的“毛病”。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西方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签署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在1960年提出著名的“特里芬悖论”,它是指如下两难局面:一方面,美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是其他各国储备资产的来源,若美国停止不平衡,势必减少他国的流动性储备;但另一方面,若美国长期不消减国际收支逆差,又会使其他国家对美元的信心下降,因而争相拿本国的美元储备兑换美国政府的黄金。这里特里芬悖论指出的问题意味着

A.美国清偿能力和机制与国际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信心之间存在根本性矛盾
B.美国经济实力愈是强大,该悖论指出的矛盾愈是突出
C.美国享受美元特权是无需支付成本的
D.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世纪70年代的解体意味着美国金融霸权的终结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7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指出:“全球化不是一种条件或一种现象。而是一种已持续了很长时间的进程。……自四五百年前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活生生的社会形态在世界上出现以来,这一过程就开始了。” 
——《论经济全球化与经济》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全球化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它对人类文明的交流有何重要影响? 
材料二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 
——《世界文明史简编》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近代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材料三 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②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3)战后世界经济体系三大支柱中的③是?简要说明该组织的作用以及后来的沿革。
(4)四五百年以来的全球化使任何国家都受到强烈冲击,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是如何应对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以来,世界经济逐步发展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形成篇
材料一  ……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2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1500年起到20世纪初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指出这一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2)举例说明“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这给古老国家带来哪些影响?
挫折篇
材料三  西方国家极力把祸水引向他国。193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把关税平均提高了20%以上。其他各国也相继提高了关税,进行报复。除关税战外,各国还展开了货币战。从英镑贬值开始,56个国家相继使本国货币贬值,以增加出口,减少进口。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中国债权的启示》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为摆脱经济大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什么办法?这些办法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调整篇
材料四  美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垄断地位,使三大国际组织(如下图)在调节国际经济关系时必然倾向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而……三大国际组织又规范着国际经济秩序,协调各成员国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起着促进作用。
——张雷声《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与经济全球化》

材料五  20世纪后半叶,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自由的全球贸易体系以及稳定而灵活的汇兑体系为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快速增长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外国投资和外国贷款等形式的资本流动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也组建了区域性经济团体,如“东南亚国家联盟”,致力于消除地区间的贸易壁垒。
——沈汉主编《资本主义史》
(4)依据材料四、五及所学知识分析三大经济组织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展望篇
材料六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

 
1970年
1992年
33个发展中国家
108美元
297美元
21个发达国家
3129美元
22185美元

(5)材料六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应怎样对待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后的西欧呈现着一个利益多元化与各利益主体需要进行多重整合的局面,……而美国……鼓励西欧不但在经济上联合,而且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也加强合作与联合。这就使得走欧洲联合之路的决策在客观上顺应了美国和法国各自的战略需要,尽管它们的战略出发点完全不同。
——谢伟良《世界的分裂:冷战的兴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与法国战略出发点有何不同?(4分)
材料二  1957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出关于中东的特别咨文,主要内容是:由国会授权总统动用2亿美元给中东国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总统有权应这些国家的请求提供武力援助,只要这些国家面临国际共产主义控制的任何国家的武装侵略。以后这个中东政策纳也被用于中东以外的地区。
尼克松在1972年1月演讲时说:我们必须记得,世界历史上享有相当长期和平的惟一时期,是势力均衡存在的时期。在某一国家与其潜伏竞争者相继强大时,就会出现战争的危险。因此我相信美国要维持强势的世界。如果我们有强大、健康的美国、欧洲、苏联、中国和日本,各自制衡,不要相互抵制,甚至能够均衡,我相信世界将更美好、更安全。”
(2)据材料二,比较尼克松的外交政策与艾森豪威尔时期的不同,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4分)
材料三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3)据材料三,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5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B.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失去了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优势
C.美国经济的发展有赖于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D.凯恩斯主义始终推动着美国经济的发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5至20世纪,人类历史的发展在经济领域经历了重大转变,其中货币流通、世界市场、国际贸易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13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始自晚明(15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前半叶),社会转型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白银的货币化。……货币经济的扩大发展,在中国和西方几乎是同步的
——《晚明社会变迁研究》
材料二 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其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马世力《世界史纲》
材料三 “白银的世界货币中心地位在世界上持续了几个世纪后逐渐被黄金取代。……二战后,美国把黄金与美元挂钩,创立起“美元帝国”。
——寇玉琪《货币:统治世界的终极武器》
回答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西方国家“货币经济扩大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因素。(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能主导世界市场的政治、经济原因。(2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元帝国”得以建立的时代背景。(2分)并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规范世界市场秩序做出了哪些努力?(2分)
(4)“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希望找到一个有秩序的方法来决定国家货币单位的价值,……我们希望把国际货币体系从大规模投机活动的负面影响中解脱出采。”
——1943年美国前财政部长助理怀特
(1)二战后西方国家找到的“有秩序的方法”是什么?效果如何?
材料二 关贸总协定从未得到成员国立法机构的批准,它是一个临时性的多边贸易机构,其中也没有建立组织的条款。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协议是永久性的。作为一个国际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具有良好的法律基础,因其成员已经批准世界贸易组织协议,而且协议本身规定了世界贸易组织如何运作。
——摘编自《人民日报》 1999年12月30日
(2)根据材料二,世界贸易组织与关贸总协定相比有何特点?联系所学知识指出二者在宗旨和基本原则方面又有何相同点?
材料三  每次金融危机必然导致国际货币体系的深刻变革,l930年代大萧条催生布雷顿森林体系,l970年代的汇率动荡和通货膨胀为欧元诞生铺平道路。
——向松祚《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思想和战略》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元产生的原因,并分析其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 事 年 表
1946年
美国发明电子计算机
1947年
关贸总协定建立
1948年
联合国通过《世界人权宣言》,旨在维护人类基本权利
1967年
欧共体建立
1970年
绿色和平组织建立,以“保护地球、环境及其各种生物的安全及持续性发展”为使命
1981年
艾滋病被发现
1982年
美国主张男女平权的宪法修正案没有获得国会批准
1992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开始建立
1993年
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签定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
2000年
世界人口达到60亿
2001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
恐怖分子袭击美国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文明史观辩证阐述二战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求:史实运用合理;文字表述逻辑清楚;史论结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5分)伴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世界经济秩序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清政府进出口贸易表(单位:两白银)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中国贸易状况。并指出它反映了什么问题?(5分)
材料二  1965~1985年世界贸易示意图

(2)材料二反映了世界贸易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并分析其成因。(5分)
材料三 关贸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协定”。它只是一个准国际组织……在解决国际贸易纠纷方面,关贸总协定的主要手段是协商,没有具备法律约束性的强制手段。
WTO协定第2条规定:“包括在附件1、2、3中的各项协议及附属法律文件(以下简称“多边贸易协议”)是本协定的组成部分,对所有成员方均具约束力。”第15条又规定:“各成员方都要保证使其法律、规章与管理办法均符合本协定附件中规定的义务。”从而奠定了WTO法律制度或规则优于各国国内法的宪法性原则。
——赵维田《世界贸易组织(WTO)》
(3)依据材料三,分析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必要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5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曾经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后期白银普遍通行于全社会。……明代白银货币化最重要的展开方式是赋役折银。贵金属货币流通、循环,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日益增长的白银需求,使国内白银严重不足的矛盾凸显了出来,向海外的寻求成为必然。……私人海外贸易蓬勃兴起,明朝海外政策发生转变。
——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思考》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史上,作为主要货币的白银曾发生了两次持续时间长、流动数量大的外流现象。第一次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咸丰帝被被迫推行用发行纸币的方法应对危机。但所发官票、宝钞流通阻 塞,信用日衰,至咸丰十一年,官票绝迹,宝钞形同废纸。因而,自同治帝以后的四十年间,清政府一直未再发行纸币,直至清末。第二次发生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颁布意在提高银价的< 1934年购银法令》,其所造成的国际银价飞涨给中国这样的银本位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财政危机。在此背景下,南京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改革,1935年11月4日,国民政府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 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发行国家信用法定货币,取代银本位的银圆;法币改为与英镑及美元挂钩。国民政府成功地在经济和金融上达成全国统一。法币改革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效。
——摘编自火颖<中国近代史两次白银大量外流的比照》
材料三从二战结束到70年代初的30多年中,这个世界一直是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美元是核心的货币,大多数国际贸易和金融都以美元结算和支付,汇率的标定也是以美元为基准。
—— 洪千帆、林忠凡《外汇知识与交易技巧》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国家政策是什么?归纳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照抄材料不得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19世纪中期中国白银流出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针对近代的两次白银外流中国政府采取的相同举措并分析其产生的不同后果。
(4)材料三中所述“这个世界一直是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的原因何在?它对世界经济有何积极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30年代英国制定了新的《济贫法》,并推行了以“救济大量贫民、失业者为主要内涵”的社会保障措施。但在当时,英国国民充斥着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场意识形态,认为……国家不负担救济和帮助贫穷者的责任和义务。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安排形式也以自愿为主……在1908年之前,英国始终没有一个由政府管理的公共养老金计划。
——资中筠《说不尽的大国兴衰》
(1)据材料一,从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英国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采取的措施有哪些特点?
材料二 下面是某中学生设计的历史活动剧《一段穿越时空隧道的对话》:
马克思:小罗,最近很忙吧。天国也有点乱啊。
罗斯福:噢,为啥?
马克思:因为你啊。列宁跑来说,社会主义大有希望啊。亚当•斯密最近都不来串门了。
罗斯福:哈哈。
马克思:看了你的新政,起先我倒真的心动过,后来开始心忧了,甚至还有点心灰起来。
罗斯福:哦?呵呵。虽然有些工人领袖认为看到了美国从“USA”变为“USSA"的希望,虽然有的人叫嚷着要实行法西斯,虽然最高法院的确宣布很多新政法令违宪,但是,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2)材料二中马克思说“心动”的真实含义是什么?马克思说“心忧”和“心灰”的真实含义又是什么?罗斯福所说的“永远地纠正”了“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能否实现?为什么?

(3)据材料三,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这对战后初期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材料四 这本书(《道德情操论》)很长一段时间不引人注意,我觉得它的意义不亚于《国富论》。他(亚当•斯密)只有两次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里提到看不见的手,一只看不见的手是市场,一只看不见的手是道德。
——温家宝2月1日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说
(4)据上述材料,在各国政府解决从19世纪30年代以来的诸多社会、经济问题方面,“道德”能发挥哪些积极作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20世纪世界现代经济大事年表(部分)

材料三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中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中美两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你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有何认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中国人口约为2000万。公元前206年,中国人口约为1400万。公元前120年,中国人口约4000万。到公元2年,中国人口约为5801万。
——赵文林等《中国人口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下表为美国人口数量及政策统计表(部分)

1776年
美国建国时人口数量为250万
1873年
政府颁布《康托斯法》,禁止邮寄和从外国进口一切避孕材料
1915年
美国人口数量突破1亿
1968年
组建“人口和家庭生育计划委员会”,研究家庭生育计划事宜
1970年
设立“人口增长和美国前景委员会”,研究美国人口发展状况及相关问题
1974年
提出人口稳定即“静止人口”是最理想的目标

 
——《简明人口学词典》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人口政策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单位(年)

——《“人口红利”持续派发房企价值重估始起步?》
(3)根据材料三,中国“人口红利”的高峰期出现在哪个时间段?综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人口政策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看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1945年之后,在理论上存在着两个相反的典型社会形态。其中一端最好的体现者是苏联,所有的资本都由国家拥有,按照需要提供给管理者和工人,所有的生产和交换都由公共权力机构预先制定计划。在苏联式社会主义中,政府的角色是无所不包的。另一端是由美国来代表的,这种体制之下经济交换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本由私人所有,而私人所有者自己来选择投资渠道并决定工作机会的提供。
在实践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体制都不是纯粹的,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也是通则,只不过政府干预的程度有所不同。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政治和经济自由的缺乏,以及对个体主动性的抑制;美国体制的主要缺陷则是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以及劳动者个人的经济安全面对着的威胁。在“二战”后的年代里,美国人力图纠正其缺乏经济安全的问题,其努力之巨,远远超过苏联人在纠正其缺乏自由的问题上所付出的努力。
——摘编自R·R·帕尔默《世界现代史》
(1)据材料,分别指出二战后初期美苏的经济体制,并简要分析两种体制的利弊。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苏两国为解决体制弊端各作出了怎样的努力?(8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雅尔塔体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