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l/3,1932年上升50%左右。同年,苏联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苏联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帮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渡过经济危机
B.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实施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增强经济实力
D.实现工业化,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斯大林模式下的经济建设着重发展(     )

A.轻工业 B.农业 C.商业 D.重工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联长期实行的经济模式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市场经济模式 D.斯大林模式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3年,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其中“布尔什维克的智慧”指的是(      )

A.新经济政策 B.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资本主义 D.民主集中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

A.部门失衡,未形成完整体系
B.区域分工与经济专业化
C.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
D.高度集权漠视民生改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0年代上海《申报丛书》如是描述某经济政策:“解放了个人的商业和个人的工业之束缚,对于农民废止了生活必需量以外的谷物强制征收。”据此推断,该经济政策( )

A.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
B.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C.使美国逐步走出经济大萧条的阴影
D.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在纽约有个贸易机构,登广告招募6000名熟练技工,报名应聘的竟达10万人之多,其中有管子工、化学家、教员、牙科医生等。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

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
B.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美苏之间敌对关系得以根本性改变
D.苏联工业化建设得以开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72年5月美苏条约规定:双方陆基洲际导弹冻结在1972年7月1日水平上,苏联1 618枚,美国1054枚。苏联数量优势得益于(   )

A.斯大林的工业化建设
B.赫鲁晓夫“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他最终将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他将国家从持续70年的停滞和压迫中解救出来”,“他是将自由还给了东欧各国的伟人”。美国总统里根评价的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着重发展的产业是

A.重工业 B.轻工业 C.农业 D.商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示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尤其是因为当时大萧条正使西方陷于困境。下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独特实验是指新经济政策
B.计划经济体制优于市场经济体制
C.斯大林体制在当时发挥了积极作用
D.苏联的成功主要是由于大萧条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列宁曾忧心地说:“国家要有大量的借款,才能有发展重工业的资金。”斯大林和他的战友却两手空空地完成了俄国工业的腾飞。对此最合理的史料解释是(    )

A.“拥护军事共产主义,不劳动者不得食”
B.“通过恢复商品交换,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掏农民的裤兜,成全工业化”
D.“资本主义大危机继续加剧和深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斯大林格勒战役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