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下面是近代法、德两国政体的比较,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表中序号代表的内容应分别是(   )

项目
法国共和制
德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

世袭
国家元首的任期
任期制
终身制
政府首脑
总统

 
A、总统 皇帝 选举 皇帝                  B、总理 宰相 世袭 皇帝
C、总统 宰相 选举 皇帝                  D、总统 皇帝 选举 宰相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04年3月21日是法国人忧喜交加的日子:刚颁布的《拿破仑法典》规定了法国人享有的民事权利,但已婚妇女仍未有公民权。对这部法典比较确切的评价是(    )

A.进步意义大于缺陷 B.歧视妇女一无可取
C.因有局限无法实行 D.长久时间没有改变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会议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法国1875年宪法的这一条款仅以一票多数获得通过;1877年共和派在议会选举中获胜,但当年君主派的一家报纸仍叫嚣“我们要把共和国共和派搞成连狗都不吃的烂泥巴”。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君主派最终推翻了共和政体
B.法国共和制的确立非常艰难
C.恢复君主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D.共和制的确立不符合法国国情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法国总统与美国总统的不同在于(    )

A.必须对议会负责 B.是武装部队最高统帅
C.提名组成内阁政府 D.是国家元首并拥有行政权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75年,法国共和派要求在宪法中明确写上“共和国”字样的议案被保皇派否决后,提出了一项宪法修正案:“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该议案以一票多数获得通过。由此可见(    )
①保皇派复辟的道路就此在法律上被阻断
②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
③共和政体是保皇派与共和派妥协的产物
④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很大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法国《1791年宪法》将《人权宣言》置于篇首,在正文中规定:“主权属于国民”;“立法权委托给由人民自由选出的暂时性的代表们所组成的国民议会”;“行政权委托给国王”;“司法权委托给由人民按时选出的审判官行使之”。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委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1)根据上述材料,比较法国《1791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异同。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1791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两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历程。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历史启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而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仍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摘自《人权宣言》1789年)
材料二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从有权工作、自由选择职业、享受公正和合适的工作条件并享受免寸失业的保障”,“人人有同工同酬的权利,不受任何歧视”,“人人有为维护其利益而组织和参加工会的权利”;“从有享受休息和闲暇的权利”,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有权自由参加社会的文化生活,享受艺术,并分享科学进步及其产生的福利“;“人人有权要求一种社会的和国际的秩序,在这科秩序中,本宣言所载的权利和自由能获得充分实现。
(摘自《世界人权宣言》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放在首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实现了从贫国到温饱和从温饱到小康的两次历史性跨越……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依法得到维护和保障……(实现了)妇女、儿童权利的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特殊保护。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人权五十年》,2000年)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人权宜言》与《世界人权宜言》的异同,并指出其原因。
(2)概括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人权观的特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法、德两国是“一战”交战双方的主要成员国。德国首先向法宣战,其后法国也对德宣战。在宣战之前,双方需要经过的合法程序是

A.德国:首相经皇帝同意后宣战; 法国:议会提出法案,总统同意后宣战
B.德国:皇帝提出法案,议会同意后宣战;法国:议会直接宣战
C.德国:皇帝直接宣战; 法国:总统提出法案,部长副署,议会同意后宣战
D.德国:皇帝直接宣战; 法国:总统经议会同意后宣战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制度和笼子的关系经常被用来说明民主制度建设状况。下列关于该关系的描述符合法兰西共和国政体特点的是

A.“国家权力的尾巴是逐渐收起来的,制度笼子的形成也是渐进的。”
B.“国家设计了完美的制度笼子,将权力彻底驯服。”
C.“制度笼子的形成历经反复,最终成功奠定了稳定政体。”
D.“国家权力公然站在制度的笼子之上,驯服了人民。”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75年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可谓应时而生:这是一个有着强大的立法机构(国民议会)的自由主义国家,总统行政部门权力微弱。”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立法机构“强大”的表现不包括(  )

A.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
B.参议员虽由选举产生但可终身任职
C.总统任命内阁必须经过参议院批准
D.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经参议院同意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75年,法国议会以353对352票通过宪法修正案。由于共和国不是明确被宣布的,而是含蓄地通过其总统的身份和职衔被议会间接地承认的,因此,有人戏称它是“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这一现象能够说明当时法国(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B.不同政治派别斗争激烈
C.启蒙运动思想动员充分 D.共和制度并不适于法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是近代法德两国政体的比较,表中数字处填写的内容应分别是(  )

 
法国共和制
德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总统
皇帝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世袭
国家元首任期
任期制
终身制
政府首脑
总统

国家权力中心

皇帝和首相

 

 
法国共和制
德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总统
皇帝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世袭
国家元首任期
任期制
终身制
政府首脑
总统

国家权力中心

皇帝和首相

A.世袭、君主、总统        B.世袭、首相、议会
C.选举、君主、议会        D.选举、首相、议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法国1875年宪法修正案宣布:“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法国宣布这一修正案的意义是(  )

A.消灭了法国的家族势力
B.否定了等级制度
C.只有平民才能当选法国总统
D.堵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巩固了共和制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凯尔森说:“妥协是民主本性的组成部分。”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宪政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的妥协因素:分封制度本身接近契约关系;继承制度和婚姻关系在扩张领土上的广泛应用等等都是某种协商和妥协的产物。最为关键的因素是盎格鲁-萨克逊的贤人会议的传统,教会的制约和习惯法的限制使得国王几乎从来都没有演变为东方式的完全不受限制的专制君主。 克伦威尔在内战后借助议会军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使得英国人充分认识到,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
——王从圣《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  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的《新论——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即指出,《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材料四   第三共和国宪法最大的优势就是包容。这种包容令这部宪法成为法国寿命最长的宪法,共和主义在实施这部宪法的过程中深入法国人心。虽然第三共和国宪法没有逻辑严密的理论叙述和制度上的设计,但是它所彰显的协商民主和求同存异的精神为第三共和国历届政府的施政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法国宪政制度也是在这个时期逐步发展成熟。……从街垒到议会,1875年宪法的制定是在斗争与妥协中产生的,同时它给了法国人一个政治色彩不浓、人民能自由发挥的政治环境。1875年宪法使得法国完成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间,实现了共和国的繁荣,法国从此进入了黄金时代。尽管第三共和国最终还是在无休止的政治斗争中衰落,但是1875年宪法的历史作用是目前任何一部法国宪法所无法取代的,它吸收了托克维尔的民主精神和政治理念,在宪政实践的每个环节都能从法国的民情出发,真正将因“革命”而“分裂”的法国重新统一了起来。
——贾程秀男《论托克维尔民主思想对法国近代宪政建设的影响》
(1)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妥协”现象在不同国家民主进程中频频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法国宪政形成演变的特点和历史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主政治中“妥协”的认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l765年,潘恩发表了《常识》,公开提出美国独立革命问题,竭力强调革命之后建立共和政体才是该书的宗旨所在。《常识》一出,立刻席卷北美大陆,成了美国独立革命的教科书。战争中美军屡败,士气低落,战局危急。前线作战的潘恩于膝上写下数篇战斗檄文,取名《美洲的危机》,华盛顿命人于军前朗读,士气大振。
1787年,潘恩到英国作短期旅行,受到法国大革命鼓舞而写了歌颂大革命的《人权》,潘恩说,每一代人都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政治制度,其先辈无权代其决定。选择政治制度是英国人生而就有的天赋人权,英国人为保卫这个权利应该战斗到底,潘恩进而推论说,每一个人都有权行使政治权利,但在现行制度下,劳动者却被剥夺这个权利,结果就造成劳动者普遍的贫穷,因此,只有恢复人民的权利,他们才能从贫穷中解脱出来。《人权》出版后在劳动人民中间引起巨大反响,这本小册子在英国遭到查禁,潘恩被英图政府追捕,被迫旅居法国,受到英雄般的欢迎。
潘恩认为“宗教里的基督教体系是对常识的一个侮辱”、“至于称为《圣经》的书,说成是上帝的话,是一个亵渎。那是一本充满谎言和自相矛盾的书,记录很坏的时代和很坏的人的一段历史”。其强硬的反宗教立场,不幸被这个国家遗弃,受尽奚落、侮辱和攻击,其于1809年死去,由好心的法国房东太太将其埋葬,葬礼仅六人。
(1)根据材料,概括潘恩的思想主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潘恩的思想和活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法国的沦陷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