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然后收回成品。这一现象说明在当时的法国
A.工业基于经济的多元结构 |
B.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
C.工业化带动农业经济转型 |
D.农村的劳动力过剩 |
1870年由法国人主动发起的在历史上被称为“最愚蠢的一场战争”的是
A.英法七年战争 | B.普法战争 |
C.拿破仑战争 | D.第一次世界大战 |
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隔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的相同点是( )
A.君主立宪制和民主社会的构建 |
B.资产阶级和君主专制之间的斗争 |
C.民主代议制和共和政体的建立 |
D.“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 |
有人在1877年号召民众为当前政体的形式和宪法的完整性而战,并指出这是1789年革命的继承者同及制度特权等级的残余及罗马神权政治代理人之间的斗争。“当前政体”是( )
A.君主专制 | B.君主立宪制 | C.共和制 | D.无产阶级专政 |
关于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人权宣言》影响了《独立宣言》的制定
②《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都反对政府专制
③推动了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
④都维护了民众的基本权利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含混不清、残缺不全可谓是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这一现象的出现,乃是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使然。”材料中的“特殊的政治环境”主要是指( )
A.封建专制势力强大 | B.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 |
C.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 D.无产阶级革命的迅猛发展 |
杨宁一认为,在开创现代民主的实践中,各国特点迥异:“重自由而轻平等”、“突出平等的价值而对自由的保护不足”、“较好地处理了自由与平等的关系,使之相对均衡”。与此相对应的事件应该是:
A.美国独立战争 英国革命 法国革命 |
B.英国革命 中国革命 法国革命 |
C.中国革命 法国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
D.英国革命 法国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
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其内在的社会根源在于
A.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 |
B.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
C.封建残余势力和共和派斗争激烈,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
D.外国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 |
下面是近代法、德两国政体的比较,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表中序号代表的内容应分别是( )
项目 |
法国共和制 |
德国君主立宪制 |
国家元首 |
① |
② |
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 |
③ |
世袭 |
国家元首的任期 |
任期制 |
终身制 |
政府首脑 |
总统 |
④ |
A、总统 皇帝 选举 皇帝 B、总理 宰相 世袭 皇帝
C、总统 宰相 选举 皇帝 D、总统 皇帝 选举 宰相
根据德国1871年宪法,皇帝权力几乎不受任何限制;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权力不仅受到议会的制约,还受到内阁部长们的制约。下列有关两者差别的原因分析最为合理的是
A.维护封建主义统治秩序是德国迫切的政治目标,防止资产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是法国当时的政治目标 |
B.维护统一成果是德国当时的重大历史任务,防止君主势力的复辟是法国当时的重大历史任务 |
C.维护德国军国主义传统是德国统治者的主要动机,平息共和派的不满情绪是法国君主派的主要动机 |
D.实行君主专制符合德国各阶级的政治利益,实现普选权是当时法国各阶级的共同目标 |
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都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两者内容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A.政治权力中心在议会 | B.国家元首由选民直接选出 |
C.规定国家元首任期不得超过两届 | D.众议院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 |
1849年雨果在万国和平大会上提出一个名词“欧罗巴合众国”,并预言:“炮弹和炸弹将让位于选票,各民族将普遍使用表决权,一个伟大的拥有主权的立法机构将实行其真正的仲裁。这个机构之于欧洲,就像英国国会之于英国、德意志联邦议会之于德国、法兰西制宪会议之于法国一样。”雨果对欧洲未来的设想是
A.以和平民主方式建立主权国家 | B.和平民主基础上主权国家的松散联合 |
C.英德法三国主导的欧洲主权国家联盟 | D.欧洲各国议会共同决定欧洲内部事务 |
根据1875年宪法的规定,对法国共和政体运行基本原则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议会有创意并制定法律之权 |
B.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 |
C.内阁成员由总统任命并对其负责 |
D.总统的命令须经内阁各部部长副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