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在当时决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159项技术领域中,日本同时领先于美国和欧洲的有39项;当时世界十大银行中有八家是日本银行;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层本企业占了244家。在日本产品的冲击下,美国制造业不断丢城失地,美国乃至整个西方舆论一片哗然,他们把日本再崛起看做是“第二次偷袭珍珠港”。这一评价反映出( )
A.美国丧失世界霸主地位 |
B.美国对日本崛起的担忧 |
C.日本科技实力超过美国 |
D.日本军国主义沉渣泛起 |
某一国际组织的资格要求是:必须是一个能够管理其本身的对外事务,并且愿意而且能够履行该组织协定条款——它的宪章——所规定的成员义务的国家。按照这些义务,成员国在实施其汇率政策和有关经济与金融政策时必须以协定条款为依据,并提供所要求的经济和金融信息。成员国还必须支付认缴款。该国际组织( )
A.对生产领域投资使成员国经济复兴与发展 |
B.需对发生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紧急资金融通 |
C.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协助 |
D.有权对成员国的贸易政策和法规进行监督 |
法国外长舒曼说:“(欧洲煤钢联营)不仅使(法德)战争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也是不可能的。”这一说法表明战后欧洲一体化选取的突破口是( )
A.法德结盟 | B.资源合作 | C.统一关税 | D.统一货币 |
截止2015年4月15日,申请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多达57个,申请国遍布全球五大洲,包含了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中国在亚投行的份额将占30%-40%,成为亚投行最大股东。这表明
A.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终结 |
B.多极化的世界进一步发展 |
C.布雷顿森林体系受到冲击 |
D.国际经济新格局已经形成 |
“各成员国在实现关税、贸易和市场一体化的基础上,建立超国家的管理机构。在国际经济决策中采取同一立场。行使统一的货币制度和组建统一的银行机构。”材料描述的是 ( )
A.上海合作组织 | B.北美自由贸易区 |
C.欧洲联盟 | D.亚太经合组织 |
“通过使投资更好地用于生产事业的办法以协助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包括恢复受战争破坏的经济,使生产设施回复到和平时期的需要,以及鼓励欠发达国家生产设施与资源的开发。”上述材料应出自
A.《欧洲联盟条约》 | B.《布雷顿森林协定》 |
C.《罗马条约》 |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
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相继成立表明( )
A.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 |
B.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渐弱 |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
D.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
“为了牵制、阻挠欧洲一体化进程,美国一直采用的主要手段就是利用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矛盾,进行分化瓦解,使之难以形成合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将失去海外市场 | B.欧洲开始摆脱美国控制 |
C.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裂 | D.欧洲联合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
2009年,为缓解金融危机,美国奥巴马政府推出了高达819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但同时提出“购买美国产品”的限制条款。这一限制条款与下列哪一国际组织的宗旨相违背?( )
A. B. C. D.
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
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 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 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
欧洲国家汽车数量不断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
1957年和1965年汽车消费增长数据
国 别 |
1957年 |
1965年 |
法 国 |
3476000 |
7842000 |
联邦德国 |
2456288 |
8103600 |
意大利 |
1051004 |
5469981 |
瑞 典 |
796000 |
1793000 |
A.成立欧洲共同体 B.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C.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快速的技术变革
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在未来的5年,世界经济将出现8—6—4—2的发展格局,即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将年均增长8%,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将年均增长6%,世界经济将年均增长4%,发达国家将年均增长2%,亚洲的新兴经济体有望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由此得出结论
A.世界经济重心已转向发展中国家 |
B.多边贸易体制框架已经构建 |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
D.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
在西欧有人将一体化进程形象地比喻为顶风骑自行车爬坡,越往上越吃力,必须奋力向前,稍一松弛便会倒下。下列不属于“顶风”的是( )
A.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差异 | B.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差异 |
C.国际经济贸易竞争激化 | D.民族国家利己主义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