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初,一个名叫孟迪维尔的英国医生写了一首题为“蜜蜂的寓言”的讽喻诗。这首诗叙述了一个蜂群的兴衰史。最初,蜜蜂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整个蜂群兴旺发达。后来它们改变了原有的习惯,崇尚节俭,结果蜂群凋敝,终于被敌手打败而逃散。此后,某学者根据这则寓言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理论。这一理论是
A.凯恩斯主义 | B.经济民族主义 |
C.自由放任主义 | D.重商主义 |
一位同学把区域性合作组织三种模式的特点归纳如下:
模式1 |
关税、货币、市场和司法统一 |
模式2 |
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 |
模式3 |
共同兴趣;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 |
下列组织最能体现模式3特点的是
A.亚太经合组织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欧洲联盟 D.上海合作组织
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相继成立表明( )
A.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 |
B.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渐弱 |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
D.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二战后,要“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则必须从
A.英国和法国的和解开始 | B.英国和德国的和解开始 |
C.缓和欧美洲际关系开始 | D.法国和德国的和解开始 |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二者的共同之处不包括
A.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 |
B.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 |
C.成员国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
D.美国是这两个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 |
欧洲联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当今世界三大著名区域集团,欧洲联盟与后两者相比,主要不同点是( )
A.典型地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
B.合作程度最高,合作领域最广泛,合作成效最显著 |
C.典型地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
D.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组织 |
“为了牵制、阻挠欧洲一体化进程,美国一直采用的主要手段就是利用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矛盾,进行分化瓦解,使之难以形成合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将失去海外市场 | B.欧洲开始摆脱美国控制 |
C.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裂 | D.欧洲联合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
下图为1965年关于法国总统戴高乐的一幅国际政治漫画《欧洲,即我》。这幅漫画反映了
A.法国推动欧洲各国密切联系 | B.欧共体各国联合抗衡美苏 |
C.法国希望取得领导欧洲的地位 | D.欧洲的北约盟国依附于法国 |
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
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 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 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
欧洲国家汽车数量不断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
1957年和1965年汽车消费增长数据
国 别 |
1957年 |
1965年 |
法 国 |
3476000 |
7842000 |
联邦德国 |
2456288 |
8103600 |
意大利 |
1051004 |
5469981 |
瑞 典 |
796000 |
1793000 |
A.成立欧洲共同体 B.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C.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快速的技术变革
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在未来的5年,世界经济将出现8—6—4—2的发展格局,即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将年均增长8%,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将年均增长6%,世界经济将年均增长4%,发达国家将年均增长2%,亚洲的新兴经济体有望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由此得出结论
A.世界经济重心已转向发展中国家 |
B.多边贸易体制框架已经构建 |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
D.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
在西欧有人将一体化进程形象地比喻为顶风骑自行车爬坡,越往上越吃力,必须奋力向前,稍一松弛便会倒下。下列不属于“顶风”的是( )
A.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差异 | B.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差异 |
C.国际经济贸易竞争激化 | D.民族国家利己主义意识 |
1958—1971年美国和西欧共同市场的经济经济增长率(1971年比1958年增长总和)
上表反映的情况导致的世界形势是( )
A.美国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 | B.世界经济开始呈现多极化格局 |
C.西欧取得了军事上的自主 | D.欧洲恢复了世界政治中心的地位 |
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事件,正确的是( )
①东盟第一次首脑会议召开
②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③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④亚太经合组织第一届部长会议召开
A.②①③④ | B.①④②③ |
C.①③④② | D.①④③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