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忽如一夜春风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分别来形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哪两阶段最恰当( )

A.一战时期、1928~1936年
B.洋务运动时期、一战时期
C.一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
D.1928~1936年、三大改造时期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抗战时期,国统区民族工业大批破产,主要是由于(  )
①美国的经济侵略
②国民政府的统制经济政策
③国民政府加强对工业的垄断
④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法币100元在1937年可以买两头黄牛,到1947年却只能买到一个煤球,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商品的涌入 B.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C.繁重的捐税负担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胡适曾在抗战胜利后指出:“在过去的几年里,国家资源委员会把持了中国的工业矿业,□□□□蚕食鲸吞,全国其余经济或则被其窒息而死。”文中“□□□□”部分应为(  )

A.民族资本 B.官僚资本
C.外资企业 D.个体经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位历史学家在回忆南京解放前夕的生活时称:“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这反映了(  )

A.纸币无法用于购买粮食 B.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
C.囤积银元和粮食现象普遍 D.银元币值较纸币稳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反映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北京故宫文物大迁移路线。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A.第一次迁移:缘于日本全面侵华,平津危急
B.前两次迁移:具有保护民族文化的积极意义
C.第三次迁移: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北平
D.第四次迁移:造成文物大量流失海外的局面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历史上很多的探路者,在开路的同时也在开创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情境一
高原马帮——幽幽古茶道

材料二    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有官茶、在商茶,皆贮边易马……设茶马司于、秦、河、雅诸州。自碉门、黎、雅抵桑甘、乌思藏,行茶之地五千余里。
——《明史·食货·茶法》
材料三     抗日战争期间,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来往于云南丽江、西藏、印度等地的马帮约有25000驮之多,沿途大小商号多达成1200余家,大多数人家都投身于古道运输或从事与茶马古道相关的产业,贸易物资增加了从印度转运来的英国和美国的香烟、卡其布、毛呢、手表、煤油,以及各种日用百货,由拉萨到印度则出口大量羊毛、云南丽江、四川康定和西藏昌都这样一些城镇也纷纷在茶马古道上兴起了。
——摘编自CCTV《茶马古道》纪录片解说词
情境二 远洋帆影——浩浩新航路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后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的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摘编自《大国崛起》纪录片解说词
“有路必有福,有路必有胜”,依托情境一、二,以两条路的共同之处为切入点,请你以“            之路”为题,论述商路开辟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逻辑严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抗战以前,全国的工矿企业80%以上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到了1944年,西南地区的工矿企业数量占整个国统区的88.63%,资本与工人数分别占93.52%和85.61%。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政府努力改变全国工业布局
B.四大家族加强了工业垄断
C.民族资本家将大批民营工业内迁
D.西南军阀加速发展自身实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中所示近代中国五种经济形式,按照A、B、C、D、E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地主经济、洋务经济、外国资本、民族资本、官僚资本
B.地主经济、外国资本、洋务经济、民族资本、官僚资本
C.外国资本、洋务经济、官僚资本、封建经济、民族资本
D.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封建经济、民族资本、洋务经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
材料二     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材料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发展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3)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结合资料三及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学者整理出以下数据后,认为“1957年成都个体小商业趋于衰落”。他得出该结论的合理依据包括 (    )
1957年与1935年成都服务业店家数量比较 (单位:家 )

行业
1935年数量
1957年数量
理发
529
537
浴室
21
9
旅栈
225
471
茶社
599
448

 
(资料来源:1935年《新新新闻》 ;1957年《成都市商业档案二局》 )
①1957年成都人口较1935年有大幅度增长,但服务业店家数量增长并不明显
②1957年与1935年相比,成都服务业店家数量波动较大
③1935年成都服务业店家以私人经营为主,1957年以合作化经营为主
④1935年成都服务业店家的合计数量,少于1957年的合计数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法币100元在1937年可以买两头黄牛,到1947年却只能买到一个煤球,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商品的涌入
B.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C.繁重的捐税负担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下表,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
1937~1942年西北工业发展情况表

年代
工厂
占全国比重
资本
占全国比重
工人
占全国比重
1937
19家
0.48%
305.2万元
0.82%
5787
1.26%
1942
546家
20.56%
16931万元
8.8%
33074
13.7%

 
A.西北成为我国近代工业重心
B.国民政府主动调整工业布局
C.抗日战争促进了西北民族工业的发展
D.中国近代工业布局趋于平衡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表》中可以得出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部因素有

时间
大事记
1928年
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30年4月
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军阀混战
1930-1931年
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3-1934年
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围剿”
1945年
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①国内政局不稳,内战的破坏
②世界经济危机影响
③官僚资本挤压
④外国的侵略
A.①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下列《抗战内迁行业数量》统计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

行业
数量
占比(%)
行业
数量
占比(%)
机械工业
181
40.4
食品加工
22
4.9
化学工业
56
12.5
教育用品
37
8.2
电器工业
29
6.5
矿 冶
8
1.8
纺织工业
97
21.7
其他工业
18
4

 
A.战时需求的刺激                   B.轻重工业比例的失调
C.民营工业的较快发展               D.官僚资本的膨胀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