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 B.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
C.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
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
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
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 B.推动国民大革命 |
C.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 | 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
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大的意义”。他曾说,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
B.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
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
莫里循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他居住北京30余年(1887—1920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你认为哪些不可能是他亲身经历留下的( )
①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②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文本照片 ④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报道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年轻的、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作者应该是在
A.分析资产阶级革命者学习西方失败的原因 |
B.探究百日维新昙花一现的深层次原因 |
C.批判《资政新篇》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 |
D.探寻蒋介石政权在民国38年垮台的根源 |
1925年,时任黄埔军校长的蒋介石发表演说:“‘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明白地说,就是打倒资本家,反对大地主。这明明白白是为无产阶级而奋斗的……只是因为民生两个字足以代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解决人类生活,谋求社会生存的要义,所以我们叫他做民生主义,而不再分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这说明( )
A.国民党右派极力伪装革命 | B.国共两党经济纲领基本一致 |
C.国共两党的社会基础趋同 | D.国共合作有共同的思想基础 |
辛亥革命后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但此后专制政权又相继建立。可为这一历史现象提供较合理解释的是( )
A.专制殿堂的崩坍,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法令的公布,《临时约法》的颁发 |
B.民国初年,“政党群兴,党争随起” |
C.民国元年,政党政治、议会政治高唱入云,党团林立,五彩缤纷 |
D.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而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犹未改革 |
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选项 |
史 实 |
推 论 |
A |
1517年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仅仅两周就传遍德国,四周后各种译文传遍欧洲。 |
印刷术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
B |
二十年间,因欠青苗至卖田宅,雇妻卖女,投水自缢者,不可胜数。 |
青苗法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 |
C |
该衙门(总理衙门)之设也,不仅为各国交涉而已,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总汇。 |
总理衙门只管外交事务 |
D |
《大日本帝国宪法》:“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天皇神圣不可侵犯……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
天皇始终掌握着最高权力 |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推翻清朝后的制宪进程作过合理的安排,准备循序渐进,分三期完成……“见让位于袁,便另订《临时约法》,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且要袁立行宪政”。对这种做法评价正确的是
A.主观设法有悖法治原则 | B.宪政实行推进民主进程 |
C.政体变化导致政局不稳 | D.分权制衡维护共和制度 |
在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一直在内忧外患中寻找着强国御辱之道。其中农民阶级发起的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的有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从社会发展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 B.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
C.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 D.世纪之交出现了反侵略的高潮 |
台湾2008年出版的《中华民国年鉴》中评价某事件。认为其使中国社会发生根本变迁,民众获得国家观念,强化了民族主义,也造成重大的人口移动。该事件是
A.辛亥革命 | B.国民革命 |
C.抗日战争 | D.解放战争 |
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的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 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 |
C.反封建不彻底 | 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
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吴玉章曾说:“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这种变化主要说明( )
A.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B.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C.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了中外反动势力 |
D.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